许永硕: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与对策:4月23日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演讲速记稿 点击:126 | 回复:1



xuyongshuo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74帖 | 11回
  • 年度积分:7
  • 历史总积分:969
  • 注册:2016年6月01日
发表于:2016-08-11 10:00:38
楼主

  编者:这是我在今年4月23日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演讲的速记稿。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与对策”。

先讲一个故事:在2000年之前,在那个时代同时出现了几个伟人,几个思想家,他们是:孔子、老子、耶稣、默罕默德。他们在追求人的本性这个科学领域里面,基本走到了这个科学的山顶。他们研究的是让人如何快乐,让人如何变得聪明,在这个领域走到了山顶。走到山顶之后,他感觉到登上这个山顶之后带来的价值,于是就把他们走的这个路径,教了很多弟子,教他们也走到这个山的山顶。但是很少有弟子能够走到山顶,所以这个时候他们的这些弟子就形成了几个教派。无论是中方的儒学,还是道家,或者伊斯兰教和佛教。实际上因为各自创立的登顶方法,因为他们都走到了山顶,所以他们的弟子都认为自己走的路径是对的。但是登山有很多条路,每一条路都可以登上山顶,但中间路径会不同。

而现在讲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各个国家,提出这些理念各个企业的现状不同,以及和他们的利益有不同的关联,这样的因素就导致了提出不同的概念,形成不同的路径。最终的目标都是形成我今天讲的三个主题:

    

解读制造业2025规划。   

我想尝试解读一下它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所有的概念都是基于现在对商业模式理解,对整个产业理解的规则去对未来做的一个预判。但是这一轮的变革中,就如杨部长讲的,是从根本上的变革。这个变革会带来什么?会带来整个商业规则的变化。我们基于现在的规则推断,未来规则变了,最终的结果,现在还不可预知,但是未来一定是变的。我们循着这个路径,只要走在变革的前沿,不停的研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的制度在规则变化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变化以及、变革的动因,把这些动因找到,我们就能够抓住未来变革的根本,走在这个“浪”的前头,最后能形成垄断。而未来的这个“垄断”,以及这次形成一个变革,在商业模式上所有的变革一定是会带来社会分工。这个“分工”怎么产生?其实就是我们讲到的,未来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将会成为未来商业规则的一个制定者。

这个就是我解读的,未来中国制造2025里面,它的方向之一。


   

规划。2025的主要目标,这里我只想强调一句话。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还有一个是叫“两化深度融合”。这里面我只讲一句话,“两化融合”是基础,智能制造是方向。

这张图里面我讲的是,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30年的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10年规划。在这里面ABC三个阶段,是我们可以在文档里面看到的。在现在制造业领先程度而言,排在第一团队的只有一个国家——美国。第二梯队的,包括: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这是排在第二梯队的,也属于强国。第三梯队的,是中国领头的。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中国的第一个目标,第一个10年,到2025年,就是进到第二梯队。到第二个10年,就是2035年的时候,成为第二梯队领头羊。第三个10年计划,等于说到2045年或者中国建国100年的时候,要进到和美国平行的这么一个地位。这是30年规划的目标,但是我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制造业最强的国家是德国。

我刚才讲的梯队是工信部领导提的。为什么呢?看一个国家的制造实力强不强,科技实力强不强,最关键的是要看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从技术演变的规律而言,一般最新的技术全部是从军工演变过来的。只要比较一下军工产业,哪个国家最厉害?肯定是美国。美国在制造业的实力是远超德国的。另外一个佐证,为什么大家看到以色列创新。现在讲“双创”都到以色列去学习。为什么?因为以色列是军工产品转民用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

我想讲的一个重点因素,如果我们从未来的企业发展角度讲,一定要看到技术。第一,要知道技术哪个国家最厉害,以它作为我们真正要模仿、超越的。要以最厉害的作为模仿跟超越的对象,你才能走到正确的路上。第二件事,我在这边实际上强调的是“工业4.0”一定是创新。在这个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明确一个趋势,从军工往这个方向走。如果在企业对微观程度上讲,可以借鉴很多军工产品。一个是借鉴国外的,国内的,中国制造2025也好,工业4.0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会形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重塑了整个商业环境。也就是说,用这个平台会形成一个虚拟的王国。这个王国是天然垄断的,咱们国家一定要自己建这种平台。这种平台技术最先进的,一定是从军工领域往这边转。这种平台级的公司,一定从中国的企业里面运转。美国、国外的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一定要到好的一个机构去跟它合作,成为我们工业4.0;工业4.0会形成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形成的过程当中,其实只有很少的能够成为这种平台型的企业。如果企业能够成为这种平台型的企业,一定优先做这种平台型的企业。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是成为不了这种平台型的企业,那么你就要依附于这个平台型的企业,随着平台的成长成长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都衣舍。

中国制造9大任务里面,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工业基础能力强。为什么德国、美国,他们的技术能力已经很好了,所以他们的工业4.0可以直接强调他们直接要做什么。但是中国一定要强化自己的工业基础能力。


[PPT这个是属于中国制造里面的重点工程,这里面强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都是很重要的。]

概念这个东西都讲的很多了,我就不在这里面特别着重的讲。


我下一个主题,讲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挑战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国际上的挑战。咱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制造业的强国,其实就是刚才讲的,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是制造业的强国。但是在很早以前,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像美国,基本上它重点转向服务业,金融、科技这个领域。那么他的制造业外流,所以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大国”这一个点。但是最近随着几轮金融危机,发现其实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根基还是制造业。所以美国就制定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让制造业回流。同时,美国的GE也提高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未来制造业预测”,法国“新工业”,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中国在还没有形成制造业强国的时候,这些制造业强国又开始重视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竞争压力就越来越大。我认为中国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升级的过程当中,各个发达国家也重视了,这个时候就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现在很差。中国制造业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30多年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讲到的有一个是,这里面首先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市场。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还会有什么粮票、布票的产生,那个时候是供给不足,它是一个大市场。大市场之后又有劳动力成本低,我们还有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了很多年,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然后同时中国的储蓄率又高,这些支撑中国有快速发展的机会。因为有大市场,经过高速增长之后,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就导致了单个成本会降低,由这个因素导致了中国在制造业成本上面,在国际上就具备了一个很强的竞争力。在过去30年中,经过了几轮经济的增长,其实我们讲,其实有一位专家讲过,叫“排浪式”的增长。第一波是轻纺、服装行业,然后紧接着在国内建好了市场之后,这一波中国的轻纺行业就是大规模的出口,然后占领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波。第二轮是什么?第二轮就是家电,最开始海尔张瑞敏去德国引进了一套生产线,然后很快中国大规模建家电产线,形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拼价格,从国内拼价格拼到国外,又占领了国际市场。第三波是基础设施,高铁,未来的大飞机,还有一些我们的房地产。在这一轮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家企业,就是华为。华为实际上是通讯的基础设施企业,由这一波可以看到,在这一轮的排浪当中,中国又走出来了。进入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发现中国在技术上已经在追赶国际最先进的国家。那么,我们在科技实力上,距离差距不大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国外不可能把他们的最新技术给中国了,这里面就是“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了”。还有就是要素成本价格上涨,一个是人力成本,还有环境成本,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成本在增加。再加上经济下滑,资金流出制造业,这是中国新常态下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离开了制造业。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在讲课的过程当中,绝大部分人对这5个概念模糊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两化深入融合、互联网+、工业4.0、工业互联网)。这5条其实最根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形成一个平台型的企业。在制造业里面,就是重新构建一个生态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智能制造。我们讲,它是途径不一样,它描述的角度不一样。智能制造强调的是智能,强调的是大数据,用大数据产生一个商业的智能。“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4.0提出来之前,咱们国家的政策是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就是传统的信息化传统与自动化管理的融合,自动化部门大部分是原来的设备管理部门来管理,而信息化是属于传统的IT部门来管理,这两个部门之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两个之间的夹层,以前是割裂的,现在有合并的需求,这个时候就是两化融合概念提出。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后续所有工业化发展里面,最核心的是自动化的发展。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的最大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传统我们讲“互联网”是为终端用户。而“互联网+”,也就是说互联网是对企业服务的。企业服务之后,就会有一些概念,未来的概念会模糊化。我举个例子来讲,讲人工智能大家都提AlphaGo,还有一家是IBM。机器战胜人是IBM的深蓝,在多年前IBM沃森战胜人之后,它没再推。IBM沃森现在最新的观念,就是往互联网化转,这就是互联网+。对于IT熟悉的人都知道,IBM传统是为企业服务的。现在它已经转向互联网化,然后沃森提供云的互联网的服务,这就等于说IBM已经转向做“互联网+”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阿里、腾讯、百度都在往企业这个方向转。

另外一个“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数据。传统的互联网,我们的数据其实没有产生价值。那个时候因为计算能力,数据放到一起形成性价比很高的处理能力。只有在云计算发明出来之后,很多数据可以用高性价比的方式处理,这样就有一个数据,通过数据传播价值。工业4.0大家也都知道,工业4.0是德国提出来的。德国在信息化和自动化领域都很领先,但是它缺的就是缺未来的平台。它比美国的差距,也是差距在这个平台上。比如:德国最典型的工业4.0企业是西门子。在互联网这个领域,是西门子需要加强的。所以工业4.0提出来之后,西门子收购了一家企业。其实西门子收购它的原因这家公司做出了一个平台型的服务产品,西门子可能是要收这个平台的服务,这个就会成为未来CPS的一个平台。

还有就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GE提出来的。GE是传统做MES很强的企业。基于这个GE提出了:“工业设备联网。”通过设备联网产生价值。现在GE提的理念叫“预测性维护”,其实在我理解它。如果工业4.0跟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未来最终目标是一致。但是途径差在哪儿?我们见到的工业4.0里面,提出三个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工业4.0提出的端到端集成更强调的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就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整个信息的集成。而工业互联网提出的集成,实际上是说,因为GE它有它的基础在,等于它提的是一个智能设备联网,智能设备联网之后把信息上传到一个公众平台上,用智能设备的联网信息做预测性维护,这是它最为基础的。但是大家现在也知道,工业4.0平台已经和工业互联网进行合作了,而且马上就是德国汉诺威展。德国汉诺威展今年的主题是什么?是美国年。所以我们就可以看,未来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有可能是一体的。未来中国制造2025里面的这三大挑战里面,我还强调几个点。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区别。其实这个区别里面可以看上面都很类似,网络化、智能化。德国工业4.0里面有三个集成,德国工业基础比较好。中国制造2025里面最重要、最缺的,中国比德国缺在哪儿呢?需要有一个基础功能,所以它强基是基础。对于工业发展而言,质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中国的企业在质量重视程度以及质量的服务标准体系里面,距离国外是有很大差距的。德国和日本已经不需要强调产品质量,因为你所有的流程里面已经嵌入保证产品质量了。中国制造2025里面,强调质量。中国制造业这30年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直接拿国外的技术。也就是说,我不需要创新,拿过来就可以用。创新就有成本,一个是时间的成本,还有一个是风险。因为这些因素在,所以过去三十年,创新的企业可能因为创新而失败,所以中国的企业没有创新的基因,这是中国的企业要特别特别加强的,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特别强调了创新。中国现在不可能从国外引进现成的技术,因为要突破我们现有的瓶颈,只能通过自己创新才能形成新的产品。   

下一个,我就讲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应对。我对应于这个,我也有三个点。第一点,德国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相对于强国,我们需要很多的借鉴。其实我们讲过,互联网行业;中国现在互联网已经和美国一样发达,甚至有一些已经超越美国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讲,无论是百度、阿里还是腾讯,其实全部都是仿照国外的软件。国外有一个,我们找一个类似产品。投资机会有,用户也用。但是在制造业,中国就没有去学习国外。我经常看,我们现在对于企业而言,你去发现在国外已经非常非常普及,然后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价值的这些方法也好,产品也好,服务也好;而这种产品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全部都是我们的机会。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第二点,如果我们要超越德国、美国,那么你必须要知道领先的这些国家现在在做什么?重点国家、先进国家在做什么。而中国未来这一拨的变化,实际上叫互联网化。互联网化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有一个叫梅特卡夫定律:“连接创造的价值与连接数的平方呈正比。”我们的市场大,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而美国只有几亿人口。如果中国的这些人口连接的平方,那一定是美国的10倍以上。因为这个因素在,所以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因素特别特别强。我们从2C就可以看到,淘宝已经超越了亚马逊,腾讯基本是超越Facebook。我们一定要借助大市场,实现弯道超车。这就有一点类似于我们的高铁。而这些技术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迭代。其实现在中国在高铁技术上,是远远领先于国外其它所有国家。中国制造2025会不会也仿照这种模式,因为大市场最后形成一个技术。在全新变化当中,谁的用户量大,谁先体验了,然后就找到问题的痛点不断的迭代,就可能超越。我一直强调的是需求驱动。我们都有通讯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非常非常强烈的,但是技术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瓶颈。这个瓶颈大到什么程度?让人觉得这个东西都没有办法克服了,所以都忽略掉这个需求了。在这一拨的技术变革当中,这个技术把以前我们都忽略他需求的变革,这个问题解决掉的时候,其实是整个形成一拨全新的浪,形成一个井喷。这个技术井喷大家看到的是技术,但是任何一个技术没有需求怎么可能会应用呢?只不过在这个变革的过程当中,谁能尽早的关注到这个领域的变化,借助于新技术来解决传统上很多的需求,然后由这些需求和技术之间形成快速迭代。谁走在前面,谁就能够形成优势。

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这个领域里面,也是这样。我再详细解释一下,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的是什么呢?未来在这么多的变革当中,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如果不和IT,不和数据相关,那么这个战略就一定会是失败的,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一点。但是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瓶颈。我在09年,我原来是做技术的,我做技术的,我谈问题是从技术角度谈。但是战略很多是从公司层面谈的,业务层面、公司层面和技术层面传统上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我最近就经常帮助那些企业老总和他的技术部门之间做一个交流,帮他们做一个,我们讲虽然都是用的中文,但是他们说话的语言是不通的,我在帮他们做翻译,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未来在战略,把公司战略向技术战略转变的过程当中,其实需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在国外已经非常非常普及,也就是现在来讲企业架构,是先进国家已经验证,但是中国尚未普及,这个我认为是最根本的东西。

[PPT我截的这张图,实际上就是IBM在做咨询的一个方法论的图。IBM这个图基于的是什么呢?它最根本的点就是企业架构的一个工具。比如:企业架构在企业战略与信息执行之间架起桥梁,未来所有公司的战略没有信息化,一定会是失败的。我是最早做信息化的,在信息化中,以前企业应用软件有一个叫:上信息化企业死,不上信息化,企业等死。为什么呢?其实最重要的,语言不通。你的企业战略有你的商业架构,你的信息架构。我们就讲“数据流”。你的应用架构,就是数据流里面,“流”里面有哪些应用。还有技术架构,比如:ISOJAVA等等这些架构之间,我技术喜欢谈技术语言,战略喜欢谈业务架构。这个之间的语言不通,就导致了很多相互之间顶牛,因为顶牛就会产生矛盾,最后导致整个执行结果的不畅。有了这个EA工具,等于是用这一个工具可以相互之间转换,让不同人之间,从战略层和业务层之间可以用这个进行沟通交流。它是一个翻译的工具,这才能保证未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价值。]

企业架构里面最流行、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我们讲的TOGAF。华为是中国唯一一个TOGAF的金牌赞助商,而我去研究过整个联想体系的信息化架构,全部暗合了EA的整合体系。将来在企业内部做战略,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方法论。本来我还会讲很多其它的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案例,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讲了。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智能制造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什么呢?因为智能制造本身创造了一个机会:智能制造相关解决方案形成新的产业。借助智能制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借助智能制造改变竞争格局。新的产业机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包括:有很多自动化的设备企业,有些信息化产品,机器人集成商、数据工厂、解决方案、大数据运营商。我在这里面就不赘述,我只强调一点,大家知道海尔。海尔在做一个智能工厂,这个智能制造工厂叫“互联网工厂”,大概投了30亿。然后强调的是,我们讲“个性化定制”。整个体系做的非常非常完美,我觉得特别好。但是我就用一句话,你们整个工厂里面,个性化定制的比例是多少?他说:“非常非常低。”我说:你们做这套系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就不说话,实际上他做的是一个标杆、一个实验。做了实验之后,海尔有自动化设备公司。现在我不确定,因为前一段时间在讨论,要不要把自动化设备公司改成设备工厂公司。这个就是我建了这个工厂,我做工业4.0或者是中国智能制造里面的解决方案。将来这里面是一个,如果这个方向普及了,我做的早,我就会形成龙头,这是一个新的产业。另外一个就是红领酷特,提供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另外一个,我们讲传统制造业改造,借助于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提升效率,或者降低企业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的企业在市场高速增长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家企业会重视“降低成本”。因为我只要扩大市场,把精力投到销售上就可以了。只有在经济下滑期间,才会重视企业的成本管理。丰田发明精益生产,是因为它活不下去了,所以它才发明精益生产。美国的摩托摩拉,是因为受日本的经济冲击不行了,然后才发明了六西格玛的方法。所有管理模式的创新,全部源于经济降低。所以未来降低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下滑的过程当中,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这个期间会大规模的并购。大规模并购一定要借助这种工具,我举个例子就是浙江传化。它在日化行业的市场份额是9%,整个行业它想把市场份额达到35%。后来他们发现“做不到”,因为现在的规模再扩大一点规模,它的成本极剧增加,这个时候只能用一些工具,它才能形成大规模的扩张。在经济下滑的过程当中,别人的成本高,经济下滑过程中会形成价格竞争。在价格下降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企业的成本高于市场销售价,这些企业就会在他的成本低于销售价格的体系里,这些企业死掉,会给成本低的企业空间形成垄断。在这一拨,我说中国的制造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行业的龙头或者行业排名前几位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智能制造走的快,你有可能会形成垄断。

互联网行业天然具有垄断性,“互联网+”将出现大量的行业平台。平台的拥有者,将成为行业的BAT。在新的产业格局下,选择自己的位置,平台拥有者将制定规则,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如果成为不了平台的拥有者,你可以依附于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成长,你能够成长起来。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讲这些。我本来还准备了很多案例,PPT上都有,我就不再详细的解释了,因为咱们的组委会会把这个PPT转成PDF发出去。后面我准备的有一些国际标杆性企业的案例,我就不在这里讲了。

谢谢大家!


来自:许永硕微信公众号 xuyongshuo-work



楼主最近还看过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6-08-11 15:11:48
1楼

许永硕微信公众号 xuyongshuo-work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