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经验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单从字面上看,所谓经验,就是经历过、体验过留下的积累。这些积累,往往只能通过亲自实践体会才能得到,而无法经由他人传授或简单地靠学习就能获得,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躬行需要时间,因而经验的获取通常和时间成正比。在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上,年龄往往是受尊敬的因素之一,“长者”成了身份与地位的一种,这与自然界淘汰的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我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农耕社会里,经验的积累与时间的关联度最大,年纪越大,经历的风霜雪雨越多,对农耕规律的掌握也就越多,在面对问题与灾难的时候,可以借鉴的回忆也就越多,当然,也更容易受到尊敬。
这样的伦理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认为,年龄与经验成正比,也意味着某种权威与地位。因此,在各行各业的各种地方,都有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权威。而在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势的这些政客里,除了守着祖宗基业的八零后同学金正恩,哪一个不是五花杀马,七老八倒?
然而,牛顿提出三大定律的时候是多少岁,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又是多少岁,虽然天才与普通人相差的距离无异天渊,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创造力可能与年龄和经验关系并不大,而年龄与经验,虽然对人类来说也很重要,但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意味着禁锢与僵化。以年龄与经验作为标准,可能只是人类社会在没有更好选择前的一种妥协。
直到今天看到Alphago与李世石大战的第二场结果,才忽然觉得,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辛苦积累的这些所谓经验,也算不了什么了。从某种程度上,李世石今天的失败,是人类经验的溃败。在对围棋不甚了了的我眼里,这场比赛与我看到过的围棋比赛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我总共也没有看过几场),但在专家们眼里,可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在专家们看来,Alphago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有“昭和棋圣吴清源”的风度。我理解,这样的意思是说,Alphago在短短时间里,就超出了人类凭借经验总结出的开局定势等的种种积累,走出了在人类看来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棋局。而在人类,只有“昭和棋圣吴清源”一类的天才,才能突破成规桎梏,迈出这样有创造力的步伐。
而消耗完时间的李世石,在后续的战斗中是来不及对新形式仔细分析的,他能凭借的只有经验,而在Alphago面前,个人的经验根本不堪一击。从某种意义上,后半段的战斗对人类是不公平的。在完全面对新形势的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或许李世石可以化解Alphago的攻势,但人脑远没有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因此,在相当程度上李世石是输在无暇思考上。可能这也是人类终将溃败的原因之一。
然而机器战胜人类这一天乐观得看还很遥远——如果以个人的短时来看的话。而在此之前,我想我还是看到了更乐观一些的近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可能通过模拟与推演的方式,掌握曾经需要相当漫长岁月才能积累的经验。我们在岁月面前变得人人平等,年龄不再是知识与经验的象征,个体更可能凭借创造力与能力而不是年龄在群体中获得认可。我们的社会由更富有能力而非更年长的个体带领着前行。倘若这样的时代先于人机大战到来,那么我想,一个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类种族,或许还有一战之力。
(作者:维思自动化 魏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