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机器人行业不断升温,各地区、企业争相上马机器人项目。此前,21世纪宏观研究院以《国产化元年:机器人产业大时代》一文对机器人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
在我们看来,未来10年左右或是机器换人的快速增长期,而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国内机器人产业会否重蹈光伏产业覆辙。21世纪宏观研究院此次从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国产企业生产能力、宏观经济周期等维度来探讨究竟机器人产业是否存在高估市场需求的过剩隐忧。
市场需求决定行业容量
政策支持、资本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的前景,但在此作用下,最终拉动行业发展的要素是市场需求。从国产机器人发展轨迹来看,需求不足是机器人产业发展一度中断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将工业机器人列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后,工业机器人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但其后因为市场需求薄弱,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经历了长期的停滞。
质量和关键零部件制约国产竞争力
2013年,中国首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正是由于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企业涌入机器人产业的同时,日本及欧美企业也都将重心转向中国。
制造业发展周期影响机器人环境
宏观而言,如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7.5%左右的波段,工业也面临下行压力,而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速有很大相关性,与制造业发展周期更是明显同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04年达到高点,增速为51.8%,而目前可查到的2011年数据此值已降至15.6%,与中国市场机器人销量走势较一致。因而中国经济下行必然会影响到机器人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