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评委、特等奖团队媒体群访 点击:173 | 回复:1



tych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72帖 | 267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37
  • 注册:2012年10月22日
发表于:2013-12-04 21:26:37
楼主

时间: 2013年11月25日

  地点: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嘉宾:乐永年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高级软件经理

  林慧苹: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第六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特等奖团队武汉大学参赛团队

  主持人:我们今天采访对象给大家介绍一下,坐在那边的是英特尔高级工程师,这边的是我们专家评审,人民学院的副院长林慧萍,这四位就是特等奖的队伍,来自与武汉大学,FingerStudio非常精彩的一个项目,这边是媒体朋友。对于这次的比赛,英特尔是全程的支持,软件办公室还有院校一块儿合作,这次大赛办的非常圆满,关于大赛的整个过程和感想,请乐永年先生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乐永年:本次大赛经历了八个月,从刚开始我们一共邀请了115所大学参加比赛,参赛的面非常广,甚至很多港澳台地区都有学校邀请参加比赛,本届大赛有一些特殊的亮点,比如突出移动平台,同时我们希望和学校一起引导学生运用移动创新方法,通过一些手势识别、语音识别以及脸部的识别和新的技术方面引导同学在这些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移动方面的创新和创作。有一个比较大亮点,就是说我们在比赛过程中,比较注意寓教于乐,我们搞了很多微博、公开的博客和同学论坛进行交流,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在线的游戏,一边回答或者巩固一些他们所学习到的HTML5的知识,能够反映到我们作品中去,最后结果也是相当不错的,洪院长作为我们评委会的组长,也是点评出来,就是本次大赛和以前相比在技术领域,移动创新领域还是有所突破的,这是大体情况。

  主持人:谢谢,这次比赛的成功也是离不开各大院校专家组织的评审团,他们也是非常辛苦,又去参观学生作品,十多个小时的评审,最后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价,现在请林院长给我们讲一讲,如何去看待比赛。

  林慧苹:我是作为评审参加了从复赛开始一个到决赛,我们9月中进行了复赛的评审,从六十支队伍里面评选出二十支,这里面有两个比较大的感受,一方面是在英特尔公司这边,尽他们的全力维持了整个比赛的公平和公正,整个复赛的环节到决赛环节里面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评审流程来保持它的公正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学生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实整个大赛是开放性的大赛,没有对选题做任何限制,那因此学生们在知道了参赛的主题对于移动的要求以后,实际上他们还面临非常广的选题空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首先什么领域存在问题,他们去找到这些问题所在,或者是现实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要把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复赛的六十支队伍中间,看到了很多很新很有意思的点子。

  而且今年有一些变化,学生看待世界的视角和兴趣点,已经开始发生一些转移,越来越广,以前他们很喜欢游戏,以前的作品中间,包括每年公布的结果中间有相当一批都是跟游戏相关的,今年其实还有游戏,但是它已经不占最主流了,学生们的关注点开始设计到各个功能领域里面,希望把一些创新的想法融合进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变革。

  另一方面其实学生的热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其实他们来参加这个比赛有本科生,有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课程之外,主动的,自发自愿的来参加这个过程,我参加了从复赛到决赛,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参赛队伍在这短短一个月中间的进步,复赛的时候看到作品的提交很多时候还很粗糙,到决赛的时候演示、报告、准备的环节我们都能感觉到他们是在用心的做,所以你要想象说一个学生他们还很年轻很稚气,但是他们已经在努力地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不管是说业务水平的专业性还有报告环节里面,包括对于性能的一些考虑上面,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体验,另外他们也借助这个机会,接触了新的技术,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tych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72帖 | 267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37
  • 注册:2012年10月22日
发表于:2013-12-04 21:26:53
1楼

主持人:好,谢谢您。我们比赛来自于一百多所院校的一千多名学生参加比赛,这个比赛题目也离不开学生们辛苦的参与,他们也是历经了几个月,从一开始选题到不断的论证和最后去参加复赛、决赛,他们是如何去参加比赛,看待这个比赛,最后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最后原因是什么?我们请学生代表来讲话。

  学生代表:要说为什么能拿到特等奖我首先想强调是团队的原因,在软件学院我也认识和结识了很多很厉害的人,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并不是说,每一个都找了最厉害的人来组成这么一个团队,因为我们就认为团队最终的实力,最终能不能拿这个奖,不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能力线性叠加决定,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就像一个人一样,团队精神主要就是和谐,假如说我们每一个团队都是特别厉害的人,那谁来保证我们的后勤工作,谁来去买票。

  男:你们是有组团的吗?

  学生代表:对,所以我们四个人像一个人一样融合到了这里。这是团队因素。

  其次从初赛开始的创意,我们想了有上百种,都跟HTML5有关,都能跟这次大赛主题能沾上边,每一种想法都有创新点,包括最后三天以前第一次来到展厅看到其他十六个团队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很震撼,当时就想完了,这奖已经没戏了,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其实我们的创意也跟他们一样,所以我们最开始创意的时候为什么排除了那么多其他的创意,去年的特等奖是跟中国传统艺术有关的这么一个选题,就是剪纸,我们也希望在做的时候,今年拿奖的机会会不会大一点,但是往深里想,做这个创意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创新,所以我们大概花了可能一两个月的时间,把最终的立意确定下来,这个东西是在互联网上根本见不到的,即便它实现有多难,它的技术没有中文文档,而且文档也很稀缺,甚至查个资料都需要翻墙,我们一定要让主题确定下来,因为只有主题作为根基才有之后。

  学生女:我补充一下,除了刚才他说个那亮点之外,我想说的是坚持,因为毕竟这个赛程有八个多月,我们从最初的一个想法走到今天离不开我们的坚持,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分歧,会觉得这个想法会不会不是最好的,或者说这个东西会不会大家不喜欢,不容易被大家接受,他的一些操作性会不会对用户有好处,但是我们坚持自己的创意,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我们想要的功能,把它做到最后,走到今天。

  还有最后一点,苛求完美,他特别苛求完美,他应该算是我们的主要的核心成员了,就是连一只手,手旁边的瑕疵有一点点黑边都不能要这样子,我们当时都觉得可以接受了,然后要把那个手给弄掉了,就是苛求完美,我就想尽力做到完美一点。

  记者:你们作品在做过程中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或者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们怎么解决的?

  学生代表:最困难的时候是进入初赛但是还是复赛之前的这一段,这个时候我们要接触一个WEBGL这个东西。我们3D计算机图形学不了解,然后我们需要用现有的引擎,国内的引擎很不完善,我们找了一个国外稍微成熟的开源引擎,它就API的问题,这个东西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在国内网站能找到都是一些入门的,很基础的效果,但我们要做到那些复杂的形变、光影效果是不行的,就需要更深的资料,这个时候对英文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一个月的时间,天天在看引擎的原码。

  记者:哪个引擎?

  学生代表:3.GS,在上面问问题没有人回复,这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一行代码在最终体现,就是说没有进展,好多问题搞不明白,甚至都想过放弃,但是一想我放弃了这个团队怎么办,坚持这么长时间,要提交初赛作品还没有东西怎么办?就寻求了国内的一些论坛,QQ群,到各处去问一些。

  记者:没去CSDN.学生代表:当然上了,积分不够。一个星期才有一个突破,然后马上记录下来,这个地方是为艰难的时候,进展实在是太慢了。

  记者:这次奖金拿多少?

  学生代表:这个还没想。

  记者:可能去美国总部有一个学习机会,你们对这个有期待吗?

  学生代表:这个东西我是很期待,是在硅谷,那个地方一直是我很向往的。小的时候对这个地方向往才让我三年前到软件学院学习,才有今天。

  记者:你觉得哪些创作是挺好的?你们产品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代表:那就拿一个获二等奖的来说,他们作品名字涂鸦,我第一眼看了挺害怕的,因为实在是太成熟了,界面还有操作,当时就特等奖跟咱们没关系,看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大赛第一天赛程已经开始了,我要是想再加功能是来不及了,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他不是成熟嘛,那我们在剩下的几天内,一直到我们最后一天下午上三楼演示前一个小时,我们还增加代码,让我们的东西变得更好,后来我们发现他们的作品,创新是没有我们高的,互联网是完全没有一个相似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有胜算,所以有信心。

  学生男:而且那个作品当时我是跟他一块儿去看的,也是觉得作品无论从技术,还是呈现上都是一个非常成熟,非常好的作品。但是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们的作品还是有机会胜过他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我们作品的定位,对于我们自己的产品从最开始想创意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定位,我们目标定位在这么一群人,为他们做一个绝对服务于他们的一个便利的产品,但是感觉他们的作品做了一个非常好玩的东西,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定位没有我们清晰,我们最后在长处地方进行了一个特别的发挥,最后展示了的时候一再强调我们产品的定位问题,最后也是起到一个不错的作用。

  主持人:请评委介绍一下他们的产品。

  乐永年:这两个作品实际上都对我们印象比较深刻,一个作品是在做3D的建模,或者是建模之后的修改,另外一个作品叫做纸模涂鸦,它的是已经有3D模型以后拆解成一个2D的平面的纸膜的样板之后,在样板上面进行修饰,所以说他们从技术角度而言,或者从样式而言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他们的作品非常清晰的界定了他们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能够给用户带来到底怎么样的体验和进步,这样给我们评委非常清晰的明确的印象,尤其是他们当时在演示的时候举了好多例子,比如说他们把3D的模型给打印出来,经过修改以后通过3D打印机给打印出来,非常清晰的就说明了将来的商业应用前景,同时他还取了参赛同学的样模来当场给我们演示,他怎么把一个原来比较普通的3D的美女的照片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女的3D模型,让人感觉到美,所以说这些东西让人直接感觉到是在干什么?它的定位是如何,有什么用处。但是呢,我确实不能更多的评论另外一个作品,另外一个作品就在这个方面有所欠缺,它可能更像是一个自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说我能够在3D上面有一个情况,能够在2D上面做画,做画能够同步到3D的模型上面去,但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现在的情况都是所见即所得,我直接在3D模型上直接做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在2D做画以后再反馈到3D呢,同时呢他也没有很清楚的界定出将来的目标用户是谁?商业前景怎么样,这些东西都没有讲,所以说可能因为这个道理,实际上更倾向于他们的作品。

  主持人:评委对于他们作品做一个点评。

  记者:从我们软件学院教的这些课程跟企业它实际所招的人所看重的技能差距在哪里?

  林慧苹:事实上每一所学校,软件学院也好,其他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是会很深入的考虑说,我课程体系怎么样才能够适应将来需要,包括我们软件学院比较强调的是面向产业,面向需求,面向领域,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考虑我们有一定的基础的部分,因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是有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对某一个技术走到非常非常艰深的程度,但是高校,我们要给学生打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他将来能有很广的适应性的程度,事实上我们在高校里开课的时候,一方面会和企业有合作,每一所软件学院,我们都和各大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把新的技术引入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尽量避免,我们的课程就好像是为某一个企业所开,这个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因为技术是在日新月异的,我不能说今天这个技术时兴,我开了这个技术的课程,等四年以后技术落伍了,那学生怎么办,所以我们会有一部分课程是给学生们打基础的,坦率的说是企业界所不能带给学生的,但是我们会通过其他的途径,比如说鼓励学生去实习,鼓励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性质,把新的技术引入过来,来寻找到这里面的平衡。

  主持人:好,那今天就差不多了,谢谢各位。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