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力源能源:论建筑能效运营管理解决节能难题 点击:75 | 回复:0



cnzxl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3
  • 注册:2011年12月16日
发表于:2013-05-06 11:04:46
楼主

在我国,十座建筑中有8-9座耗能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极大地拖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后腿,抑制了发展潜力的释放。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好多年了,我们的教授、专家积累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更有诸多论文书籍详细介绍了建筑物的耗能状况,人们还拿出了一系列的设备改造方案,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建筑仍然在普遍耗能。成熟的技改方案为什么迟迟不能落地?特别是我国已经推出了成熟的方案,并且还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行业人知道结症所在,节能却不能增效,这制约了很多节能改造方案的实施,光靠政策挤奶终究是不能让行业可持续发展。相反的例子是,我国大型工业项目的节能改造因其经济效益大于节能投资,但规模更大的建筑节能市场还未走出困境,因为技改项目的多样及零散性,使得节能与收益之差并不明显,加上既有管理体制的制约,建筑节能行业举步艰辛,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寻找突破口。经过专家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总结,我们已经认识到通过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也能达到节能目的,设备改造加上运营管理,其节能收益就会明显高于投资了。建筑能效运营能力创新的概念,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今天我们提出的建筑能效运营,并不是传统的工程部运营管理模式,在我国,大部分工程部都在围绕运维而工作,实际上更多的是维护大于运营。但是,我们这种新的机电设备运营方案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一定要求将现有的运营模式向节能运营模式发展,节能运营包含多项技术的管理属性,很多节能方案都是根据负荷变化、气候变化、本地季节工况调整运营的,这个运营已经是动态运营了。法国专家提倡,会呼吸的房子,就是动态运营建筑物的很好实例。更高的要求是由掌握先进技术能力的专家团队来运营,这要求现有的管理部门必须改革,既要改革管理体制,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总之,如果不加以改革革新,现有体制就将无法适应建筑能效运营的需求。

今天,我们成立了建筑能效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的宗旨就是推动这个改革创新。建筑能效运营管理创新包括什么内容呢?

第一,技术创新。基于多能互补的建筑物节能及综合控制技术,是一项跨学科、多种技术结合,综合利用水、气、电、加上气候能源的全新技术体系。这是建筑物自身带来的技术创新,在建筑物中,有某一项单项技术进行改造,就可以节省5%以上的耗能。但是单一的设备改造,只能完成节能任务的一部分,无法达到目标。这需要我们进行多项技术综合改造,才能完成一定的节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多能互补技术进一步找到了有效利用能源的出路,例如,利用夜间扫风技术完成对白天室内空气的预制冷等等。我们的专家已经做出多种能源互补方案。

第二,管理创新。我国大部分建筑物是通过物业工程部对大厦机电设备进行运维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是维护大于运营,基本上没有赋予节能运营的任务,即使有所要求,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无法达标。我们相信,以节能为重点的运营管理模式将是建筑物运营节能的突破口,以专家团队接手的技术运营更是建筑节能的关键。

第三,营销模式创新。通过托管,交给专业技术队伍运营是建筑能效运营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接受了保安、保洁托管模式,接下来机电设备运营托管也势在必行。

建筑能效运营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建筑节能不仅靠设备改造,还要靠运营,这一点国内很多专家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其次,我们将通过合同管理这种商业模式解决设备改造问题。最后,我们还要靠科学高效的运营,基于多能互补的建筑物节能及综合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学科技术,该技术并不完全靠设备改造就可以解决节能的全部任务,它需要专业人员、专业队伍根据建筑物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运营,特别是做好气候运营。这在传统的工程部管理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其人员素质也难以与专业的、创新的节能运营方案相匹配。由专家组成的运营团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运营团队的管理成本可以通过同时运营多个楼宇来解决。

综上所述,建筑能效运营管理,解决了技术运营的落地问题,真正让运营创造出节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一种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将让建筑节能走向春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许拆除了投资与增效的利益归属枷锁,建筑物能效运营则是尚待打开的枷锁,京华物业管理公司已物业公司的角度进入了行业。今天更多的单位已经认识到建筑能效运营的重要性,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知道创新模式的成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特别是业主的认同,我们启航了。我们做好了准备,建筑节能市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一定会蓬勃兴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最终造福业主和社会。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