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源,从工艺,管理到业务,了解了电源的从研发到生产制造直至客户的全过程,有一个观点我一直坚持,也希望客户能了解,那就是评价一个工业品的好坏,不能从简单直观上,要从实际的过程上去了解。
首先是研发,电源的问题70%是出在研发,而严谨的研发是有完整的流程的,曾经一个客户要我们定制一款60W的电源,我回时间是2个半月出样机,客户一听怒了,说我们研发太次了,这么简单的电源要做两个半月!
这个时间看起来很长,可当你了解了一个工业品应该的流程,你不会这样说。一个电源的研发流程:
1.客户设备的参数测试,方案的选择与评估,一周
2.电路设计与仿真核算等,一周
3.电路布板,一周(不要小看这个啊,跟EMC关系很大)
4.做样调试,一周
5.优化投样调试,一周
6.正样测试,所有功能全部测一遍 3天
7.元器件点温,MTBF 核算 3天
8.高低温箱测试高低温性能 一周(通常是128小时)
9.高温老化测试 一周
这是最简单的,如果要求过3C认证,要去测EMC,有时有可能要做HALT实验
按道理,还要做个小批量试产做CPK的,以验证一致性,这样两个半月够么,很险了!!
二是生产,一个电源的生产工艺,很大程度上决定电源的良品率,一个最简单的开关电源也有20多个元件,普通的100来个,哪怕每个元件0.01%的不良,在电源上总和也能产生1%的不良,很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电源的线上测试至关重要,电源的输入输出各种特性,加安规等,有那么多步骤,你测了多少,国产的负载3000块一个,CHROMA的一台测试仪50多W,你的测试精度是多少。
还有个是品质的管控,你的品质分析做得怎么样,我们在生产中发现过日本东芝,NEC,IR,COSMO,都有过批次性问题,你能不能发现,出的问题通常不是显性的,可能只表现一两台,但是都有隐患,你能不能分析得出来,这也是一种能力,同时,也看你对品质的警惕性有多高。有的工厂就是修吧,修吧,不管。生产过程的不良率,往往是十倍放大到终端。
大家看看中国国产的汽车,很多人颇有微词,大骂是垃圾,不是技术不如人,其实就是生产的控制,有人买的国产车也很好啊,开个几十W公里也没见怎么修的,但有人买的就不断的有问题,为啥?其实不是说品质差,而是不良率的控制,一个车可能数万个元件,每个元件的不良率即使只有百万分之一,如果不能检测出来,集合到车上就是百分之几的问题了,很恐怖的不良了。
所以,对于大批量的电源的应用,不良率是考验一个厂家的品质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记住,一两台电源用的没问题,不代表他的批量性会没问题。
三是供应链,是不是动不动跑到市场抓个料,我有时候很奇怪,今年日本地震后,我们缺料缺得厉害,因为日本除了做成品元器件外,还供应许多基础材料,比如电解电容用的铝箔与电解液,我们没货,长城没货,台达没货,全汉也没货,有些电源厂家就有货,货哪来的,比台达全汉还牛,扯的吧,可想而知,他的料哪来的了。
09年货缺的时候,我们都急疯了,富士康的郭台铭都自己飞到日本要料,我们缺得更是离谱,得到的材料交货期已到了120多天,客户都受不了,骂我们,说人家谁谁都不缺货,就你缺。呵呵,就看你用啥料了,对供应链的管控是不是严格了。
还有就是供应商的管理,这里的管理不是说搞什么出了问题的追踪报告啥的,而是对材料适用性的评估,与供应商产品一致性的评估,一个小小的接触端子,知不知道要检测镀层材料,融化温度,过流能力,耐压能力的,抗拉强度,弯曲强度等,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兼容性?是不是人家提供什么就是什么?
一个工业品的质量很不容易,能做的厂家很多,做好的却很少,三五个人开个作坊就可以一天生产几百台电源,而按正规的检测,投个500W都开不起一家最小的组装工厂。
对电源来说,看得到的东西是表面的,看不到的才是体现一个厂家的实力,不过难过的是,很多客户看不到这一点!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