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房地产、高速公路投资把中国的钢铁产能提高到了6亿吨;2003年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又把这一产能结构从偏向长材转向为偏向板材。一度高速增长的机械制造、汽车产业、船舶制造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催生了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又回到了20年前--大量需求的是螺纹钢、管材、棒材,若不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崔永元曾慨叹的“我终于见到盘条了”的热倒钢材现象可能又会发生在今天了。
钢铁20年,走出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大型钢铁企业已经淘汰长材线,一方面是关闭落后产能;一方面是机械制造、汽车产业、船舶制造还未复苏,一方面是20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正在显现对长材的旺盛需求。于是,悖于规划初衷的现象出现了:大型钢企停产限产,小型钢企开始复工投产。
需求与规划的矛盾带来的结果是:不符合保留条件的小高炉加紧改造,继续分享这3年基建投资市场;国家环保、产业结构大计让位于地方政府的GDP需求。未来3年,相比轧钢,钢铁行业或会出现数量更多、但规模较小的高炉改造市场,而大企业的贡献可能只会来自首钢、宝钢、武钢那几个人所共知的新投资。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