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一份发言…………
*任何国家都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唯一的行动准则,而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空间。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一厢情愿,起着麻醉作用的有害的学说
*发展就意味着危险和威胁,没有“战争权”就没有发展权
*我们的思维基点应该是也必须是∶中国的发展就是对日本等的威胁。
*霸权是大国存在的本质特征
同志们:
写下这个题目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屡次遭到外部势力的打击和直接侵略而中断,最典型的就是1927-37年的所谓“黄金十年”,所谓黄金十年以现代的眼光看一点也不黄金,这中间有1931年的9.18东北的沦陷,有冀东伪政权的成立,但相对来说,1927-37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进展,军队建设也有起色,中国有了一点希望。但这是日本所不能容忍的,侵吞了东三省还不满足,便迫不急待的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被迫以焦土抗战政策苦撑8年,中国虽然惨胜,但失去了外蒙,元气大伤,财产损失在6000亿美元以上,经过8年战火的摧残,本以贫弱的中国更加一穷二白,可以说日本的侵略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不允许中国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直是列强特别是日本始终不变的国策,我们对此应该有着最痛切的历史教训。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但更本质的是竞争、冲突和冲突的极端形式-战争。合作是暂的、有条件的,竞争和冲突是绝对的,是历史的主轴,因此,所谓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多也只能做为权宜之计),这种说法既没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依据,更不符合事实和历史经验。不要说中日两国这样的地理上、历史上的死对头,即使是60年代的中苏分裂也足以说明任何国家都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唯一的行动准则,而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空间。当年中苏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面对共同的敌人,而且中国低下的科技水平使中国不可能对苏联形成威胁,但中苏还是分裂了,并进而走向了尖锐的对抗。个中缘由头绪很多,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苏联不愿看到一个日益发展、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它比肩而立,哪怕仅仅有这种趋势还远未成为现实也不行。如果有着共同意识形态,共同敌人,一强一弱的中苏都可以分裂,那么所谓和平与发展是当代试题的咒语主导下的中国政略、战略及外交的虚幻性、脆弱性、危险性就十分的明显了。之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一厢情愿,起着麻作用的有害的学说,原因如下∶
一、列强打击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其一贯的国策。
从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历史规律∶列强打击(包括用全面战争手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其一贯的国策。在过去的160年是这样,在今後的160年仍然是这样。
二、发展就意味着危险和威胁,没有“战争权”就没有发展权。
发展就意味着危险、威胁,这是世界历史的通则。只有在中国历史上才有特例,如大汉王朝在当时的地理极限内打败所有对手之後,就可以“关起门”发展了,并进而产生了“天下主义”。因为不论从人口、军事、经济、文化任何一方而衡量,没有任何族群和大汉族比肩甚至看不到任何族群有这种比肩的潜质。
在战国时代,一国的发展就意味着对另一国的威胁,这才是世界历史上的通则,也是西方外交的核心和基石。西方外交的鼻祖是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正是他第一个在外交领域走出了中世纪的“蒙味”,开创了现代外交抛弃任何道德与宗教的束缚,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轴心旋转。他制定的外交政策使法国受惠200余年,主宰欧洲,而他策划的30年战争则使德国生灵图炭,分裂为诸邦小国,永远处于动荡之中,直到卑斯麦统一德国。而德国统一进程表明,没有卑斯麦的“战争权”,就没有国家的统一,更没有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