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08-21 09:02:00
楼主
[转帖]从腾讯推出taotao看巨头的跟随策略
腾讯推出了taotao.com,马上成了新闻,且引来一堆评论。
一、taotao的出现
新闻中,人们不忘了先把twitter介绍一番,再告诉大家,这个taotao其实就是twitter的中文copy版本。
评论中,人们不忘列举一下腾讯的特色连词域名:qq.com、wenwen.com、paipai.com,taotao.com;也没忘了扯上中文twitter的先行者饭否和叽歪。
且不说这个taotao会给腾讯带来什么,但肯定会给其它的twitter类服务提供商带来压力,因为taotao背靠着腾讯的亿万用户,而且这些用户是直接用户。
二、腾讯的跟随策略
纵观腾讯推出的各个产品,从QQ、Qzone(miniHomepage)、QQshow到paipai、wenwen、soso、taotao等,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跟随策略。
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新已经是陌生的名词了,收购也只有国外的厂商才会做得事,copy才是“正道”。
跟随的好处是,一个新概念已经被人家推出并热炒,用户教育和市场培育已经完成,市场价值已被认可,盈利模式已被发掘,后来者可以完全依照别人的模式推出一个应用,再依靠她原有的其它资源迅速将其推广出去,实现“后来居上”。
因此,跟随策略也成了国内大部分网络豪门的杀手锏。
典型的案例还有最早在国内提供BSP服务的BlogChina、Blogcn、Blogbus等,如今都被Sinablog和SohuBlog还有Qzone,51之流甩在后头,他们曾经发现蓝海,曾经引领潮流,等到概念成熟,模式清晰后,却发现原来只是为巨头们发掘了市场,自己不幸地成为垫脚石。
三、为什么是跟随,而不是收购
互联网里成功的故事太多了,我们也经常听说国外的创业团队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创新,获得风险投资而取得发展,并部分成长起来,部分成为巨头的收购对象。无论那一种归宿,创业团队和投资人都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Cisco就是依靠一路收购成长起来的,Microsoft、Yahoo和Google也一样,经常创出收购的消息。
反观国内,似乎收购要少得多,巨头们看到某个领域有前景,更愿意的是自己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而不是考虑收购。
这是商业文化的区别吗?不知道,不过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的创新。
创业团队和投资人没有很好的获利退出方式,因为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创新点,发现蓝海,以前途作代价信心百倍地切入进去。好不容易刚看到有起色时,抬头竟然发现身边已经是巨头林立,你说可悲吗?所以国内的很多投资人更愿意做中后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风险要小得多,因为投资对象本身已具备了盈利和发展的动力,引入投资是为了更块的发展,甚至可以推动其上市,从而获得理想的回报。因为投资初创企业或创业前期的风险实在太大。实际上,这些投资都不叫风险投资了,应为他们基本上是评估到感觉没有风险,并且获利丰厚才会进入。
四、我们的创新在哪里?
听腾讯的朋友说,腾讯一直鼓励创新,并且为这些创新申请了很多的专利,只是这些专利基本没有突破性和基础性的创新,更多的只是改进了用户体验之类的表面功夫。
还听说,他们更关心“跟随”,因为跟随可以坐享其成。他们会派一支团队呆在韩国,为的就是时刻紧跟韩国发展潮流,例如QQ秀形象、Qzone、虚拟物品交易便是copy了韩国Cyworld的;在网络书签风靡全球时,腾讯的朋友说他们一直在观察和评估,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切入,凭借用户优势很快可以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不过中国现在的体制却似乎很难让草根阶层通过创新实现提升。既然创新很难,为什么不去copy呢?
在这个国度里,知识产权成了最儿戏的东西,因为copy不会有什么法律后果。要是有人告了,上了新闻那可是好事,值得炒作一番,说不定流量就上去了,还省却了不少推广费。看看国内mp3搜索、mp3和视频分享网站、bt、迅雷、emule(Verycd)之类的站点排名如此的高,就知道了。Youtube成功了,但国外copy Youtube概念的网站加起来估计比中国大陆的数量还要小得多。
……
再看看其它行业,像DVD、电视、移动通讯,还有大量的制造业,没有创新的中国工厂和企业常年为老外打工,帮人家干最底层的体力活,还动不动就受制裁。
创新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大胆创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