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08-01 09:49:00
楼主
zhuan::
从2004年以来,钢铁行业处于宏观调控的风口浪尖,相关的政策措施不断出现,以“铁本事件”为起始的钢铁行业调控风暴断断续续持续了接近四年,但是与当局给钢铁行业降温的调控初衷相反,国内钢铁行业逆势而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国内钢铁行业已经通过钢材大量出口在国际上确立了钢材“中国制造”的地位,而且通过钢材出口为国家的贸易顺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最近几年的形势看,几乎每年钢铁行业都会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进而遭受调控的重剑所指。今年就是由于不断飞增的钢材出口引发了当局对钢铁行业的再次调控,两次调降钢材出口退税税率,对于低端钢材甚至实行出口加税5%-10%的政策,对于钢材出口企业甚至实行自动登记措施,如果这一系列政策组合不能取得效果,下一步将实行出口配额制度,这将对目前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的钢铁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下半年钢铁行业究竟何去何从,还将拭目以待。
投资减少和产能大增的双向悖论
从投资结构看,2006年12月末,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860.56亿元,其中炼铁项目、炼钢项目、钢加工项目分别占5.94%、33.31%、60.75%。说明投资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钢材深加工和优化产品结构上来,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
另据统计,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19779.0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540.55万吨标煤,增长8.45%,比粗钢产量增幅低10.03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钢铁的生产和消费都已经占到全球的30%以上。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3.79%,生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6.6%;钢铁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也已经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30.98%。
据统计,2006年我国生产粗钢41878.2万吨,比上年增加6533.25万吨,增长18.48%;生产生铁40416.7万吨,比上年增加6675.57万吨,增长19.78%,全年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39805万吨,比上年增长13%。
今年1月~4月份,内地钢铁业生产与消费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据权威预测,随着国家对钢铁投资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今年国内钢铁生产增速将不再维持前几年20%的高增长,受投资下降影响,增产力减弱,预计粗钢增长约13%,钢铁产量5.3亿吨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份,内地粗钢产量约1.5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1.19%;生铁产量约1.4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8.06%;钢材产量约1.7亿吨,同比增长24.35%。尽管生产持续增长,但增幅开始明显回落。
随着钢铁行业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和投资结构的增长,钢铁供给的速度在2007年将不会超过7000万吨。同时2007年的钢材消费依旧与我国经济依旧向好,经济增长模式不发生重大变化,钢材消费强度也将不会出现重大变化,消费将继续保持乐观形势,维持在13%~15%的水平。
随着国内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大,我国钢铁行业也越来越呈现出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钢材1851万吨,平均到岸价格每吨1071.18美元,出口钢材4301万吨,平均离岸价格每吨610.2美元,差价每吨460.98美元。专业人士认为,廉价成了我国出口钢材的代名词,我国钢材出口均价仅为进口均价的一半左右。我国大量出口的钢材产品以钢坯和长材等初级产品为主,档次和质量比较低,而大量高端钢材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钢铁产业的矛盾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发展来解决,相信在一些列的政策措施的调控下,国内钢铁行业以及钢铁市场价格将维持平稳,但是短期的政策风险必须注意。
钢铁产业政策深化实施
针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此次调控的目标是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其中,2006-2010年,将淘汰约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同时,计划建成曹妃甸等沿海钢铁基地;加快兼并重组,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
发改委表示,在具体措施上,对不符合钢铁产业政策和未经审批核准的项目,将不办理相关手续;各地要停止违规项目建设;2007年前重点淘汰2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的落后能力;2010年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装备的能力。作为配套政策,从2006年10月1日起,对2005年8月以后建设的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20吨以下转炉,作为限制类企业,提高差别电价。但是,有专家认为,如果占全国钢产量一半以上的转炉都改成120吨以上,必将带来能耗、物耗大量增加。同时,企业在技术改造时为达到政策规定的120吨以上转炉,必然导致产能大量扩张,与宏观调控的目的不符。”
继2006年6月1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后,曾专门下文给河北省发改委,要求有关部门针对省内钢铁工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钢铁产能过度扩张的现象进行专门清理,此后全面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工作的序幕拉开。
在此次会议上,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新疆这10个主要产钢省(区、市)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国家发改委要求,这10个省(区、市)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与有关企业签订责任书,督促限期关停和淘汰;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关停和淘汰中的作用,把好土地、信贷、环保和市场准入关,做到依法关闭,依法淘汰,依法监督。据记者了解,仅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5省现有落后炼铁产能占全国落后炼铁总能力70%,落后炼钢能力占全国落后炼钢总能力50%。这10个省(区、市)今年要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25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2423万吨。
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在政策措施方面,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互相联动的政策“组合拳”。利用税收和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对钢坯、焦炭等初级产品和部分低附加值钢材,考虑加征出口暂定关税,进一步减少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列入关停和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实行更严格的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压缩落后产能的利润空间。在市场准入管理方面,对在建和拟建的钢铁项目,要按照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严格审核评估。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中,同时采取了环境容量置换的方法。、对主动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国家在核准拟建项目时优先予以考虑;对不能履行责任书承诺、按要求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地方,不再核准新的项目。大型钢铁企业建设新的结构调整项目,首先必须承诺淘汰相当能力的落后产能,才能进入核准程序;项目核准后要逐步压缩落后产能,在投产时完全关停。所有这些工作,都要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来进行。小钢铁为一些地方税收和就业起过一定作用,依法淘汰时可对这些地方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地方自行批准的项目淘汰时,也应由地方对企业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向下一级转移支付时,应考虑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因素,适当予以倾斜。对高耗能产品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后的价差收入,全部留给地方用于淘汰落后产能。
从目前的政策环境看,下半年推进全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不会再是纸上文章,而将按照各地方提报的落后产能名单按图索骥,有的放矢,相关的推进进度直接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必然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下半年的钢铁产能和需求还将保持相对的平衡。
钢材出口增速减缓
针对国内钢铁业出口热度不减、调控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继续抑制钢材出口的过快增长。今年一季度,国内钢铁业一面是频频调整出口政策,一面是仍然强劲的出口形势。今年一季度,钢材、钢坯出口折粗钢1681万吨,同比增长116%。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发布的《钢铁行业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称,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是刺激国内产能释放的重要因素。
去年末,一些咨询分析机构认为今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将会有所回调,全年出口量估计在3000万吨左右。但今年前4个月的实际出口量已超过2000万吨。而且,一直被视作出口数量“合理标尺”的“在钢铁总产量中占比不超过10%”的界限也在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