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基地的边缘地块常被忽视,某小麦基地曾因角落区域灌溉不及时,减产 8%。“地块太大,人跑不过来,哪干了哪湿了根本不清楚,只能‘一刀切’全浇。”
每 50 米就有一个土壤传感器,能测到 60cm 深的水分含量,数据实时传到平台,哪块地缺水一看便知;
机器人带着多光谱相机 “扫田”,叶子发黄、生长慢的区域马上被标记,重点补水。
8 台机器人分工明确,按规划好的路线在田间移动,旋转喷头能精准控制水量,不会多浇也不会漏浇;
遇到大风天自动暂停,怕水被吹跑;预报有雨就提前 “休息”,一点不浪费。
机器人装了工业路由器,像有了 “顺风耳”,墒情数据、控制指令通过物联网卡快速传递,延迟比眨眼睛还快;
偏远地块信号弱也不怕,4G/5G 自动切换,数据一点不丢,机器人不会 “迷路”。
技术员小李现在在办公室就能干活:“打开平台看墒情热力图,缺水的地方标红,点一下‘启动’,机器人就自己去浇了,有问题还能远程叫停。”
以前漫灌每亩用水 800 多方,现在按需供水,只用 480 方,省了 40%;
土壤板结的地块少了,根系能自由呼吸,小麦扎根更深,抗倒伏能力强了。
20 个技术员的活,现在 5 个人就干完了,不用再顶着烈日扛管子;
机器人一天能浇 300 亩,是人工的 6 倍,农忙期再也不用雇临时工。
同一地块的作物高低差从 15 厘米缩到 5 厘米,没有 “小老头苗”;
小麦亩产多了 7%,果蔬长得又大又匀,能卖上好价钱的商品果多了 12%。
平台自动记录每次灌溉的时间、水量,年底能分析哪块地用水效率高;
机器人出故障会报警,技术员不用满地找问题,远程就能判断大概原因。
这套系统不仅适合大基地,中小农户也能用:
可根据种植面积增减机器人数量,小地块 1-2 台就够;
传感器和路由器都是耐造的工业级设备,风吹日晒能用好几年;
物联网卡流量费不高,单台机器人每月用不了 5G 流量。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