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都想了些什么 点击:321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01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0-01-09 10:27:12
楼主

1、智能化问题的方法论

 

这个问题,针对的是战术问题。也就是具体项目。我的基本思路是: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机器解决人本身的问题。

 

很早之前,我就提出:“先做成后做好、先人做后机器”的原则。在大数据分析时,也提出过“利用人的知识、针对人的盲点”的观点。今年的进步是把这个原则细化了,并用于解决各种智能化问题。

 

创造性的工作,都应该以人的知识为出发点。判断哪些问题有价值、合理定义问题、给出初步的计划、企业战略如何制定、原因初步分析等,都要依靠人的知识。这种提法背后的原因是:明确人的责任。不要在人的责任没有尽到之前,就盲目推智能化。在创新的时代,这些应该是管理者和OT人员的责任。

 

但人是有毛病和短处的,人做事的时候会有损失。机器的介入,就是为了解决人的这些问题、减少这些损失。比如,人有私心、人在重复劳动候容易犯错、人的记忆有限、人的反应速度不够快、人容易把数据描述与实际过程混淆、优秀的人才难得、人不喜欢单调危险劳累的工作、人一心不可二用,人在工作时难以记录过程等。这些短处,是需要机器来弥补的。这就是用机器解决人的问题。

 

机器解决人的问题,往往要在继承(人的优点)基础上进行优化。这就要知道人是怎么做事的。人有很多好的办法用来获得知识、管理知识:如PDCA持续改进、6西格玛、标准化体系、流程化方法、经验实验与理论的结合。人类应用知识的做法也意思:有智慧的决策,往往是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统一。这些做法,都可以把人的优势与数字化方法融合起来、又能避免人的弱点。于是,数字化方法可以做的比人更好——这样就够了。

 

总之,这一部分解决了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两化融合”怎么融的问题。

 

2、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与前面的问题相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个战略问题。

 

在何老的帮助下,我对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越来越清楚了。这就是:通过PDCA持续改进实现数字化转型。

 

选择这条路径的原因是:在大多数企业,顶层设计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是非常难做的;而渐近式的数字化转型却是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首先论证了,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漏洞大,值得挖掘的价值非常多。看到了价值,就容易保证经济成功。我们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有依据有根据的。包括日本的IVRA模型,CIMS的提法(虽然当时没有成功);信息集成的实践;计算机带来的新机会;何老的观点等。

 

我们指出:最大的困难之一是价值隐藏。由此可以提出一套解决价值隐藏的办法,如KPI的动态和个性化设定等。还可以引出安筱鹏博士关于《重构》的认识:重构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利益问题。

 

我们提出了推行这个转型的战略构想:从可见、可追溯到透明化、智能化;递进地解决管理中国的问题。要完成这一战略,最好让工业互联网平台先行。从而为每一次的持续改进(知识沉淀)创造载体、奠定基础。载体奠定之后,就是一次次的持续改进了。

 

我们认识到具体每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法论:全生命周期的思考、以终为始的逻辑、控制逻辑在智能化时代的引用等。

 

3、从需求出发认识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战略实施的支撑工具。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工业互联网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工具。与前面的认识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持续改进优化的工具。当然,持续优化要发挥大尺度、实时性好的一些特点。

 

要弄清这个工具,关键是弄清对这个工具的需求。也就是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

 

今年认识到:按照“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的逻辑,理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支撑复杂系统持续改进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出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质量”体现在如何能够帮助人们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高复用地实现系统维护;并能够通过时空的扩大,扩张优化空间。

 

由此可以推出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的各种具体要求。比如,为什么需要数字孪生技术;数据管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着眼于优化;为什么要便于人机结合、为什么要有适当的冗余度、与中台是什么关系、数据收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另外,今年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开始逐渐进入分化阶段。一类是改变生态,一类是改变企业。针对企业的又分成三类:针对大企业的持续改进、针对中等行业的知识共享、针对小企业的降低信息化成本。针对大企业思想最完整,其他可以看成简化版。

 

4、智能化的理论问题

 

我的观点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观点或看法。那么,为什么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

 

智能化的伦理问题。我经常强调用数字化的办法管人。这符合人类大义吗、合乎道德吗?我从何老的“利义统一”、涂子沛先生的“数文明”、82年“电子包公”实践,得出科技向善的观点:对人公平、创造价值才是善的。

 

如何对待相容而不同的观点。我赞同很多理论,如安筱鹏博士的《重构》。未来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理论。这些理论与我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从汽车到立交桥”的比喻,用需求驱动的发展逻辑,把不同的理论统一起来: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

 

如何看待矛盾的观点。我们或许不能说某些观点或方法错了,但是用错了地方。我们迎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要学习、看样板,还要学会自己思考。还有些观点来自学术界,而不是工程界;工程强调经济性、强调大概率成功,要求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这是我的这些方法的出发点。

 

认识智能化的局限性。方法没有万能的,智能方法也有局限性。我讨论了智能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与发明创造的关系、与一般工业技术的关系。智能化是配置资源而不是创造资源,保持稳定而不是突破极限。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