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苏中在线报道,小王刚大学毕业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与前公司的一次普通的工资纠纷而被纳入了“职场黑名单”。而且这是个“行业黑名单”,一旦“榜上有名”,就很难在同行业或者比较正规的行业入职。更要命的是,这份黑名单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看到,而登上黑名单后,除了找工作,贷款等金融行为也会受到影响,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工资纠纷,最后却影响到了一个年轻人的职业前程。虽说小王的行为有些过激,但是随意把员工列入“职场黑名单”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职场如战场,不懂得人情世故和游戏规则难免就会吃亏。那么,这样的黑名单是否合法?如果小王真遭遇了暗算,又该如何维权呢?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个人征信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只涉及个人信贷。行业内部私下设立的这类黑名单并不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内。而从小王所讲述的遭遇来看,相关评价没有经过第三方客观公正的判别,直接纳入黑名单并不客观。
不过法律界人士表示,一些行业为了发展需要,集纳编制了从业者的相关信息,只要不传播并不违法,但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不排除某些企业高管因为私人恩怨恶意报复,对员工造成伤害。如果有证据证明企业故意将员工列入黑名单,企业就不仅侵犯了个人名誉权,还要承担相关损失,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实际上,关于“职场黑名单”的争议由来已久,虽然此举可以防止频繁跳槽、学历造假等不良行为;但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很容易被人操纵。职场中的个人如果涉及诚信问题,应该由职场诚信档案来记录;倘若触及法律红线,则应交司法机关处理。因此“职场黑名单”至少涉嫌侵权越位,这也反映出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如果有一个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系统,所谓的“行业黑名单”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做为国家级最具权威的”个人诚信”服务平台,是由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主管单位:国家发改委)、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是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由国家发改委主导、39个部委参与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力补充。该平台弘扬了"职场诚信"的理念,首创“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为建立"职场诚信档案"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个第三方的数字化信用信息平台,不去搜集、整理、审核、评价任何一个员工个人的职场诚信信息,并且也要求应用的企业实名注册后,要真实客观、有凭有据的记录自己员工的在职工作表现,并对记录的真实性负责,而不是去给员工做诚信评级。
同时,个人可以随时登录查看自己的诚信档案记录的是否属实,不属实的可以向企业申诉,或向网站、仲裁机构投诉,网站会要求企业提供充足的凭证,否则网站有权屏蔽该信息,并按照类似于淘宝对商户的评价管理体系一样的企业的诚信A值评价体系扣除该企业的诚信A值分数,直至关闭该企业的使用权,从而保证了个人职场诚信信息记录的公平公正和真实客观,保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也许员工会有这样的担心: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给员工建立职场诚信档案的时候会不会带有私人感情?离职后企业要是恶意诋毁员工该怎么办?
对此,平台负责人表示,首先,建立该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是参照国家公务人员的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一五一十的记录员工真实业绩、表现、考评、测评得分……;网站的域名是11-22,意思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其次,企业给与员工的所谓的“污点”信息,都是要有凭据的,系统在考核表内留有上传凭证的空间,如果企业没有凭证的情况下恶意诋毁员工,网站有权利屏蔽该信息。员工也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该企业,平台可以根据法院的判决书,屏蔽该信息;对于恶意诋毁员工名誉的单位,已违反了会员协议,平台有权利取消他的会员资格。网站在这方面,也参照淘宝用户对商户的评价体系,设置了A值评价体系,一次投诉,企业就要被扣300-500分。
这样一来,企业可能会有疑问,职场诚信档案仅是客观记录而不做诚信评价,有意义吗?没有经济处罚,会不会约束力太弱?
对此,信用专家这样解读:虽然职场诚信档案只是真实客观、有凭有据的记录自己员工的在职工作表现、合同履约等情况,不做诚信评价,但这些情况的真实记录,对于综合评判一个人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就像《三次逃票的故事》所讲的那样,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成绩优秀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因三次逃票,没有被世界五百强企业所聘用,他辩称说“第一次逃票是因为不熟悉德国的自助售票系统,第二次是因为没有零钱。”而第三次呢…?!德国经理做了如下结论:“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佣你。”
在现实的职场中,一个签了一年合同的员工,才几个月就辞职,一次这样,两次这样,屡屡这样;在一家单位的业绩不行,再换一家,还不行就再换一家;在一家单位“捞”一把就走,再应聘时,不填写这段经历,用人单位会怎么想?怎么办呢?
现在职场上有很多已经见怪不怪的现象,诸如,很多员工在入职的第一天,就没有停止用“都是水的简历”再找更高薪水的工作,一但有机会,就会“毅然决然”的辞职跳槽,并信誓旦旦的说:生活压力大啊!那家给我开的工资高一些啊……。
这种现象的漫延,使得企业没有了培养自己员工的信心和动力,“挖墙角”和“被挖墙角”的一幕幕在民营企业中不断的重复上演,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而跳来跳去的员工,一边为自己不断“跳”高的工资而高兴,一边也窃喜:“反正也没有人知道我的高工资是频繁跳槽换来的”。而想踏实工作,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收入的员工,也被这种现象一次次的冲击着心灵的底线。经不起诱惑的员工也会纷纷加入跳槽的队伍中,受害的无疑是企业和员工双方。
而承载着真实工作经历、工作表现的“职场诚信档案”,真真切切的震撼着每一位员工的心灵,也堵住了“都是水的简历”,让这些员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努力的工作、做出业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才是正道。
此外,“职场诚信档案”带来的约束力不仅仅是眼前的,还会影响他离职后很多年,成本是巨大的!
企业的日常管理,包括企业文化的建立、考核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此基础上增加“职场诚信档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只会是锦上添花!根据调查显示,一些企业在使用“职场诚信档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之后,员工心态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平时完不成任务、不守纪律员工的心态变化是很明显的。
当企业在制定各种制度、考核指标时,一种员工会严格遵守制度,努力完成任务指标。而总有一种人的心态是不正常的:“完成指标,我就完成,完不成指标,大不了我就走人。这指标就对我没有丝毫约束力了,哈哈!写份好简历,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个待遇更好的工作呢。”
“一边上班,一边找工作”的现象在很多企业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可是,当他知道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会真实记录到“职场诚信档案”,他就会感到“强烈的震撼”了:“完不成任务指标,不但现在会拿不到奖金、受到处罚,甚至在离职后,还会跟随很多年,影响很多年。”“不干不行啊,好好干吧!”
企业管理讲究压力和动力的结合,而企业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的效力往往因为人员流动的随意性而大打折扣,是的很多企业主不敢给员工太大的“压力”。殊不知,很多员工的潜能是靠“压”出来的。发掘他们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不正式企业所需要的吗?
而“职场诚信档案”的约束力恰恰拟补的“任务指标”“激励机制”所不能给与的压力和缺憾。
“职场黑名单”映衬的是诚信法制的短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立完备的职场诚信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说是为了私人恩怨,把员工“拉黑”,这样的不良企业应该受到惩处。而作为职场人,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遇事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