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产生冲突、争执和指责是常有的事,这是国际争斗的表象。而随着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各种关于信息侵犯、信息防护的指责与抗议也不断产生,构成了这个时代国际争斗的主要来源。
而随着各种“门”的爆发,国家间通过各种IT设备渗透他国数据防护网,侵犯甚至夺取他国重要的个人、企业甚至政府机构的数据成了“每天的头条”。这种每天不断升级的数据安全争斗到底该如何应对?面对全面升级的国际信息暗战,我们又该如何做到“独善其身”?或许在信息安全防护领域奋斗多年的山丽网安能告诉您答案。
争斗浮上水面 国际信息安全争斗由暗化明
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要体验或者知道什么是国际信息安全争斗,就先要知道在那些非本国的IT企业和设备中到底隐藏了些什么“信息安全”的杀机,同时也必须知道这些杀机对于我们的数据安全又有何影响。
【事件一:微软在中国“步履维艰”】虽然微软至今仍是PC领域的主流系统,但随着系统的更新换代,IT终端的日新月异,微软本身的发展道路已是“荆棘满布”,同时由于国际间各个国家对于信息安全的越发重视,这个具有“美国背景”的国外企业也在信息安全的道路上“不断碰壁”。
据最近的两则消息表明,中国政府已经下令一些敏感的政府机构禁止采购win8,原因就是该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初看之下,这个安全隐患似乎是微软本身的问题,但细想下来,微软的美国企业背景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中国政府对于“采购的决策”。
而离现在更近的事件,这种“禁令”似乎有升级的现象,而且威胁的正是微软的又一大产品——office。
山丽评语:虽然政府限制微软只是在一些敏感企业实施,但不难看出,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对于那些无法自主掌握数据安全本源的IT产品,疑虑正不断增加,如果加上政治和地缘的介入,那么这个情况将更加的复杂。
【事件二:某国际知名信息安全品牌S遭受政府机构封杀】前不久某知名信息安全防护品牌S疑似遭到了中国政府机构的封杀,原因是在于其存在泄漏数据的“后门漏洞”。而随着“一纸纸”疑似“禁令截图”的证据出现,似乎这家S公司侵犯中国政府、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已被证实。
但谣传终究是谣传,随着这家S企业的“澄清”,和后续报道的“消失”,似乎“这件事”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山丽评语:随着国际信息安全争斗的介入,各种关于国外IT企业侵犯信息安全的事件或许会不断被曝光,至于是真是假或许我们还是只能通过“事实”来说话。但有一点可以却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国外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如果个人、企业甚至政府机构不掌握数据防护的主动权,安全似乎永远要受制于“他人”。
【事件三:央视曝光苹果可记录用户“行踪”关闭后仍记录】今日央视曝光称,苹果手机定位服务默认记录用户“行踪”,虽然可以关闭,但后台仍能记录相关数据。多名技术人士称,只要是智能手机,连接过WiFi、有运营商网络,打开过有位置记录功能的APP软件,就都有可能被自动跟踪。
山丽评语:虽然这起信息安全的事件发生在“移动端”上面,但令人惊讶的是又牵扯到了“国外的IT企业”,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背后有“高人操作”或许只有等真正的黑幕被揭开才能知晓答案。但对于我们来说,无非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方面又多了一个。
国外or国产、PC或移动 针对数据本源进行防护才是唯一出路
由上面三个事件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果:一、中国甚至是世界上一些其他的IT技术出于发展中的国家,正遭受来自IT发达国家的信息安全“侵略”;二、信息安全的问题正从传统的PC端移向更广的网络和更新颖的移动端,且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这两点,似乎身处这样一个局面下的我们,想要防护自身的数据安全可谓“难于登天”。但我们不要忘了一点,只要我们防护的对象还是那些敏感的数据本身,那么采用加密技术进行防护总是最好的选择。
数据加密直接作用于数据本身,使得数据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加密的防护。再者由于加密防护特殊性,使得数据即使泄露了,加密防护依然存在,只要算法不被破译,数据和信息仍然可以称作是安全的。由于这两点保证,使得加密软件成为了现代企业防护信息安全的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手段。同时由于未来信息安全防护的多样需求,在加密软件或者说加密技术中,采用走在时代前沿的多模加密技术或是最好的选择。
多模加密技术采用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相结合的技术,在确保的加密质量的同时,其多模的特性能让用户自主地选择加密模式从而更灵活地应对各种防护需求和安全环境。同时作为这项技术使用的典型代表山丽防水墙的多模加密模块还采用了基于系统内核的透明加密技术,从而进一步确保了加密防护的便利性和完整性(加密与格式无关)。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无形资产,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关于信息和数据的争斗永远也不会停止,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只要我们仍能“清晰的”看清这些威胁下防护数据安全的本质,那么采用灵活且具有针对性的加密技术及其软件进行防护永远是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