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周 辩 题
正方:电脑必将取代书本 VS 反方:电脑不会取代书本
一、参赛说明
1、参赛者首先选择正反或反方辩题中一个,不能同时辩驳两个辩题。辩题要突出中心大意,言简意赅。
2、参赛者需遵守友谊第一,交流第二的原则。不能有人身攻击,更不能有攻击国家政策的言论。
3、正方或反方都是一个团体参赛,每一个成员即可以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对自己一方人员观点的陈述做补充。
4、辩论内容可以适当引用古今论点,但拒绝全盘复制。一经发现,取消评奖资格。
5、欢迎相互监督,更希望加强自律。
二、奖励措施
每周辩题结束后,从所有参赛者中择优奖励。
1、一等奖2名(正反方各取一名),每人奖励30MP (可兑现)。
2、二等奖4名(正反方各取2名),每人奖励2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10MP)。
3、三等奖10名(正反方各取5名),每人奖励1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5MP)。
4、优秀参赛者若干名(视参赛人数而定),每人奖励50积分。
三、评判标准
1、辩论角度准确,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辩词论据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
2、辩论表达清楚,辩论技巧运用得当。
3、准确把握辩题内涵和外延,对所持立场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本方难点能有效处理和化解;对辩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辩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4、凡违背“参赛说明项”中注意点的,予以做扣分处理。
四、其他说明
跟帖请先清晰的阐明您的观点,然后按照您的观点展开辩论。本帖不欢迎模棱两可的意见,请勿冒充评委,否则删帖处理。
楼主最近还看过
首先说明观点,支持正方观点---电脑必将取代书本。
先说说书本是纸做的为主,所以先从纸开始谈,据传古人在没有发明纸之前,传说古人是靠石头来记录东西的,石头是拿来擦屁股的(楼上有人说擦屁股的事情),那咱就说说怜香惜玉的故事----其实在发明纸之前,玉也是擦屁股用的,怜香惜玉--就是即使用玉也不太好用吧,所以有钱人是有佣人或美人帮擦洗的,少用点美人少用点玉,怜香惜玉的成语由此而来,当然现在几乎绝迹了哈,假如你想玩穿越或者特有钱,也可以继续试试那滋味的!石头记录个东东真是累啊,雕刻啊,所以后面发展成竹片了,罄竹难书故事由此而来的,写个东东也是很累人的,背着走更累了,所以后来有了个中国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然后开始用纸记录了,当然也可以交流了!历史在前进,科学在进步,自从电脑这玩意一发明,书啊--真的开始也觉得很累啊,虽然你说看书比看电脑不累人,但是假如未来发展,电脑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或者你带个眼镜--就可以看书了(镜片上就可以有书),你说你是背书累呢还是带个眼镜累呢?你是把电脑上存的资料都变成带那种印刷好的资料出门呢?便携的功能强大-电脑,这个好处我不需要再解释了吧;至于历史的脚步,留下的痕迹,雕刻的石碑可以见到---不过那是作为文物来保护的,不是让你抱着看的,竹片书---也只是历史博物馆你才可以看到的,至于让你写那玩意,我估计-即使你是书法家,打死你也不会干的,即使干了,那也是举世没几个的,只为某种艺术而存,再说那也不环保哈,然后说到环保--这个造纸过程啊,那真是相当的不环保,不相信的可以去造纸厂的周围闻闻味道哈;书本是方便人们互相交流和记录历史的产物,其记录介质经历了石头、杯、竹片、纸等发展过程(咱也是初略统计了,统计未全,别揪小辫子,那是咱没看到过了),既然人类已经发明的电脑---完全可以替代书本可以做到的功能,而且更超越更强大,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书本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电脑将替代它,至于电脑将被谁替代呢?未来的故事...我们拭目貌似也不可待了!
支持反方观点:电脑不会取代书本 电脑是当今信息革命的产物,书本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见证,于阅读而言,电脑与书本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互为依存,和谐共处于现代社会。 作为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电脑在学习上具有其他阅读工具无可比拟的快捷便利性,然而,伴随而来的也有它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网上学习资料虽然丰富多样,五花八门,人们只要一点鼠标,一触键盘,便能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而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网民文化程度的差异与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输入、储存电脑的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再则网上知识的获取与人们的电脑操作水平和电脑质量密不可分,只要某一环节出错,轻者可能造成教材的凌乱、松散,重者致使大量信息的丢失和乱码。因此,通过网络进行教育与学习,势必引发知识的不连贯,其学习质量很难得以保证。换言之,在线阅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由此可见,人们在具备一定知识水准的前提下,要对知识不断扩充和丰富,“上网”无疑是绝好的去处。而如果是进行入门式教育,凭借电脑想获得收效便差强人意。此时,书本的作用便凸显而出。书本是伴随着纸张的发明而走进人类历史,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书籍是人们情感流淌的天地。古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足以说明以纸为载体文字记录的分量。千百年来,人们不惜以身家性命保护古籍善本、学术著作的事例不胜枚举,无不昭示“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一个真理。即便在电脑已发展五十多年的今天,书本也未走出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或家庭,目之所及,到处都能见到书本的踪影。如今在学校,课本依然是学生主要的教材。老师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化,有时可能借助电脑幻灯片形式授课,但这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围绕课本教材这一主线,运用电脑中的同等知识对课本加以补充与说明。完全游离于书本之外进行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不是吗?书本的空白处可以眉批,以记录心得,突出重点,有利于所学者加深理解,强化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电脑固然有快捷、强大的搜索功能,但从对知识难易程度的掌握而言,它显然望尘莫及。 书本是由国家出版发行的,需要经过审批、修改、校对、定稿、排版、印刷、上市等多道流程才能与读者见面,无庸置疑,它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这也是它与电脑信息的轻松随意性大相径庭之处。经常上网者不难发现,一些年代久远且质量上乘的书籍在网上难觅踪迹,说明网络信息的储存带有局限性。所以纸质书的阅读尤为重要,它往往需要带着思考去阅读,才能读懂、读透。确实,读书有时需要意境,获得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还是享受阅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能赐予你思考,给予你启迪,令你精神倍增,使你学习不觉枯燥,于是,你便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读纸质书便是一种有情感的阅读。当你徜徉在散发油墨香味的字里行间,对书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就像遇到了久违的老朋友,迫不及待想零距离接触。读电子书远没有这种感受。短时阅读品味不出原文的意味,长时间呆在电脑旁,电脑的辐射易使眼睛疲劳,审美情趣陡然下降,读书所致的愉悦之情荡然无存,只有匆匆将文字浏览一遍而告终。如果说吃方便面是一种饮食快餐,毫无营养可言,在线阅读就是一种精神快餐,要想获取充足的精神养分实属不可能。试想,在电子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在提倡环保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今,为何还没淘汰书本?如果人人手中都拥有一台掌上电脑,令书本退出历史舞台,即实现了无纸化,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运用了高科技手段进行学习,何乐而不为。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看似“人类进步”的假象,掩盖了“高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的事实。好在地球上的人们看清了这一事实,才能以理性的态度审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正确理清电脑与书本间的关系,不诋毁,不偏袒,保持二者间的平衡。“电脑不会取代书本”便是人们最明智的选择,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今晚值班,刚刚从现场干活回来,淅淅沥沥的秋雨淋了个透心凉,呵呵,脑袋倒是清醒了,上论坛支持楼主的论道。
支持反方观点:电脑不会取代书本。
毋庸置疑,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伟大的发明。计算机被人们通俗的叫成电脑,就是计算机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表现,就如同人脑一样其内部存储了海量的信息,更可喜的是电脑可以通过一根网线把许许多多的个体电脑联系在一起,其每台电脑的信息能够相互共享和交换。这个伟大的发明让人们存储阅读信息更加便捷,是现在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其是否能够取代人类另一个伟大的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结合在一起的书本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看一看书本的作用,书本是人类信息记录的最便捷和储存最久的信息记载,很多考古过程中出土的书本文字记载是无价之宝,其上面记录的文字能让几千年后的后人清楚的知道过去发生的一些信息。书本文字形式遍布生活各个角落,因为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首先海量的文字信息通过一小本书籍就可以把其带到天涯海角,只要你愿意其完全可能在任何人类出现的地方出现。其次书本形式的文字记录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余地,其在阅读时能够方便的使用笔做批注、感受、重点、心得,而且这种注释可以醒目的提醒读者,使其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此外书本文字信息的记录方式可以多做信息形式并存,图、字、表格的出现渴望老小皆宜,是人类的万宝录。此外书籍不仅仅是文字信息的记录载体,也是人类智慧、思维、艺术的结晶,比如各种书法、素描、肖像、绘画是计算机工具无法替代的。
接着看一看计算机的缺点,计算机虽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工具,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电源的存在,虽然现在各种电源存储电池的性能越来越高,但是一旦离开可充电源基座的存在,电脑就是一个无用的废品,而在那些远离现在文明或者恶劣环境下比如荒凉的沙漠、戈壁滩、高山、月球等等缺少强大电源后盾的地方,电脑已经失去了作用而书籍可以随身携带。
书籍的存在应用最广的地方就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这个人类知识的学习天堂,现在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就在今年偶这里的两所学校的所谓实验班,用电脑取代了课本,完全抛弃了这个应用了上千年的信息记录载体而使用了这个有各种弊端的电脑,而这种创新的实验改革遭到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他们担忧这样的教育会造成孩子视力严重下降,孩子的书写功能退化,学生对电脑严重依赖甚至出现电脑瘾,他们担心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是键盘手,他们担心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严重退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家长多掏了好几千元的学费,而这个正是学校改革的初衷,因为如此大批量的采购计算机,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敛财手段,学校正是看中了这个暴利行业才退出了这个创新举措。
学校的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老师通过课本、黑板板书、学生记忆、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学生深入思维然后对疑问进行解惑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书本是一个非常好信息载体,其通过这个载体是老师不能偷懒,其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而那些把书本完全抛弃使用电脑的行为,是否还能维持这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偶清楚地记得大学时学习电子技术时老师使用了幻灯片的教学方法,两节课下来黑板乌黑发亮一尘不染,老师到省事了,可惜这样的教学结果大部分是讲完了就忘完了,因为其根本就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根本就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只是走马观花的说一遍而已,同样如果电脑完全取代了书本,那么这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严重消退,这个正是让人担忧的事情,因此大面积的完全抛弃课本使用电脑的做法不会得到大家的同意。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到达的地方越来越多可是人类对电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出现电网瘫痪所有的电气设备都是废物,电脑也无法施展其伟大的功能,书本却是一个不受环境因素所制约的载体,这个载体能够让人在极端情况下得到信息的帮助和支持,所有书本不会被电脑替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就如同在高档的自动化楼宇也要设置安全通道一样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
书是文字进步的工具?只能说书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既然仅仅只是一个工具,何必要守着书这个工具不放呢?而且文明的最早出现并不是依靠书本来记载的,技术的发展慢慢有了纸张的出现,现在电脑正在逐步取代着书本的这些功能,
可圈可画仅仅在书本上可以实现吗》? 现在电脑上文字编辑工具的完善也越来越全面
因此支持正方观点:电脑定会取代书本
[6709]
[6806]
[24815]
[9330]
[5601]
[7339]
[12879]
[8569]
[9962]
[7695]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