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1、结构和工作原理
(1)MOSFET结构采用垂直导电的双扩散MOS结构,利用两次扩散形成的P型和N+型区,在硅片表面处的结深之差形成沟道,电流在沟道内沿表面流动,然后垂直被漏极接收。
(2)MOSFET管的衬底是重掺杂(超低阻) N+单晶硅片,其上延生长一高阻N-层(最终成为漂移区,该层电阻率及外延厚度决定器件的耐压水平) ,在N-上经过P型和N型的两次扩散,形成N+N-PN+结构。
(3)栅极为零偏压时,iD被P型体区阻隔,漏源之间的电压UDS加在反向PN-结上,整个器件处于阻断状态。当栅极正偏压超过阈值电压UT时 沟通道由P型变成N+型,这个反型的沟道成为iD电流的通道,整个器件又处于导通状态。它靠N+型沟道来导电故称之为N沟道MOSFET管。在MOSFET中只有一种载流子(N沟道时是电子,P沟道时是空穴) 。由于电子的迁移率比空穴高3倍左右,从减小导通电阻增大导通电流计,一般常用N沟道器件。
(4)功率MOSFET在特性上的优越之处在于没有热电反馈引起的二次击穿、输入阻抗高、跨导的线性度好和工作频率高
2.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当栅源极电压UGS=0时,漏极下的P型区表面不出现反型层,无法沟通漏源。此时即使在漏源之间施加电压也不会形成P区内载流子的移动,即MOSFET管保持关断状态。
当栅源极电压UGS>0且不够充分时,栅极下面的P型区表面呈现耗尽状态,还是无法沟通漏源,此时MOSFET管仍保持关断状态。
当栅源极电压UGS或超过强反型条件时,栅极下面的硅的表面从P型反型成N型,形成N型表面层并把源区和漏区联系起来,从而把漏源沟通,使MOSFET管进入导通状态。
3、 特性和主要参数及其工作原理
(1) 功率MOSFET的转移特性
转移特性表示功率MOSFET的输入栅源电压UGS与输出漏极电流ID之间的关系。转移特性表示功率MOSFET的放大能力,与BJT中的电流增益相仿,由于功率MOSFET是电压控制器件,因此用跨导这一参数来表示。
(a)功率MOSFET的转移特性
(2) 功率MOSFET的输出特性
当栅源电压UGS一定时,漏极电流ID与漏源电压UDS间关系曲线称为VMOSFET的输出特性。只有当栅源电压UGS达到或超过强反型条件时,使MOSFET进入导通状态。栅源电压UGS越大,漏极电流越大,可见漏极电流ID受栅源电压 UGS的控制。输出特性分为三个区域,可调电阻区、饱和区和雪崩区。
在可调电阻区Ⅰ内,器件的电阻值是变化的。当栅源电压UGS一定时,器件内的沟道已经形成,若漏源电压UDS很小时,对沟道的影响可忽略,此时沟道的宽度和电子的迁移率几乎不变,所以ID与UDS几乎呈线性关系。
在饱和区Ⅱ中,当UGS不变时,ID趋于不变。当UDS增大至使漏极PN结反偏电压过高,发生雪崩击穿,ID突然增加,此时进入雪崩区Ⅲ,直至器件损坏。使用时应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3) 功率MOSFET的开关特性
因为MOSFET存在输入电容Ci, Ci有充电过程,栅极电压UGS呈指数曲线上升,当UGS上升到开启电压UT时,开始出现漏极电流iD,从脉冲电压的前沿到iD出现,这段时间称为开通延迟时间td。
随着UGS增加,iD上升,从有iD到iD达到稳态值所用时间称为上升时间tr。开通时间ton可表示为
ton=td+tr (1-14)
当脉冲电压下降到零时,栅极输入电容Ci通过信号源内阻RS和栅极电阻RG开始放电,栅极电压UGS按指数曲线下降,当下降到UGSP时,漏极电流才开始减小,这段时间称为关断延迟时间ts。
之后,Ci 继续放电,从iD减小,到UGS<UT沟道关断,iD下降到零。这段时间称为下降时间tf。关断时间toff可表示为
toff=ts+tf (1-15)
由上分析可知,改变信号源内阻RS,可改变Ci 充、放电时间常数,影响开关速度。
功率MOSFET开关特性
(4) 安全工作区(SOA)
功率MOSFET没有二次击穿问题,具有非常宽的安全工作区,特别是在高电压范围内,但是功率MOSFET的通态电阻比较大,所以在低压部分不仅受最大电流的限制,还要受到自身功耗的限制。
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
① 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FBSOA)
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由四条边界极限所包围的区域。漏源通态电阻线,最大漏极电流线,最大功耗限制线和最大漏源电压线,
② 开关安全工作区(SSOA)
开关安全工作区(SSOA)表示器件工作的极限范围。在功率MOSFET换流过程中,当器件体内反并联二级管从导通状态进入反向恢复期时,如果漏极电压上升过大,则很容易造成器件损坏。二极管反向恢复期内漏源极的电压上升率称为二极管恢复耐量,二极管恢复耐量是功率MOSFET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 漏源击穿电压BUDS:该电压决定了功率MOSFET的最高工作电压。
(2) 栅源击穿电压BUGS :该电压表征了功率MOSFET栅源之间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3) 漏极最大电流ID:表征功率MOSFET的电流容量。
(4) 开启电压UT:又称阈值电压,它是指功率MOSFET流过一定量的漏极电流时的最小栅源电压。
(5) 通态电阻Ron:通态电阻Ron是指在确定的栅源电压UGS下,功率MOSFET处于恒流区时的直流电阻,是影响最大输出功率的重要参数。
(6) 极间电容:功率MOSFET的极间电容是影响其开关速度的主要因素。其极间电容分为两类;一类为CGS和CGD,它们由MOS结构的绝缘层形成的,其电容量的大小由栅极的几何形状和绝缘层的厚度决定;另一类是CDS,它由PN结构成,其数值大小由沟道面积和有关结的反偏程度决定
一般生产厂家提供的是漏源短路时的输入电容Ci、共源极输出电容Cout及反馈电容Cf,它们与各极间电容关系表达式为
Ci=CGS+CGD (1-16)
Cout=CDS+CGD (1-17)
Cf=CGD (1-18)
显然,Ci﹑Cout和Cf均与漏源电容CGD有关。
电力场效应管又名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MOS型(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电力MOSFET(Power MOSFET)。
基本结构和电气图形符号:
导通时只有一种极性的载流子参与导电,是单极型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MOS管相同,但结构上有较大区别。
基本的工作原理:
截止:漏源极间加正电源,栅源极间电压为零。
P基区与N漂移区之间形成的PN结J1反偏,漏源极之间无电流流过。
导电:在栅源极间加正电压UGS
当UGS大于UT时,P型半导体反型成N型而成为反型层,该反型层形成N沟道而使PN结J1消失,漏极和源极导电 。
电力MOSFET的基本特性
静态特性
(1)漏极电流ID和栅源间电压
漏极电流ID和栅源间电压UGS的关系称为MOSFET的转移特性。
ID较大时,ID与UGS的关系近似线性,曲线的斜率定义为跨导Gfs。
(2)MOSFET的漏极伏安特性(即输出特性):
截止区(对应于GTR的截止区)
饱和区(对应于GTR的放大区)
非饱和区(对应GTR的饱和区)
工作在开关状态,即在截止区和非饱和区之间来回转换。
漏源极之间有寄生二极管,漏源极间加反向电压时导通。
通态电阻具有正温度系数,对器件并联时的均流有利。
(3)动态特性
开通过程
开通延迟时间td(on)
上升时间tr
开通时间ton——开通延迟时间与上升时间之和
关断过程
关断延迟时间td(off)
下降时间tf
关断时间toff——关断延迟时间和下降时间之和
MOSFET的开关速度
MOSFET的开关速度和Cin充放电有很大关系。
可降低驱动电路内阻Rs减小时间常数,加快开关速度。
不存在少子储存效应,关断过程非常迅速。
开关时间在10~100ns之间,工作频率可达100kHz以上,是主要电力电子器件中最高的。
场控器件,静态时几乎不需输入电流。但在开关过程中需对输入电容充放电,仍需一定的驱动功率。
开关频率越高,所需要的驱动功率越大。
电力MOSFET的主要参数
除跨导Gfs、开启电压UT以及td(on)、tr、td(off)和tf之外还有:
(1)漏极电压UDS——电力MOSFET电压定额
(2)漏极直流电流ID和漏极脉冲电流幅值IDM——电力MOSFET电流定额
(3)栅源电压UGS—— UGS>20V将导致绝缘层击穿 。
(4)极间电容——极间电容CGS、CGD和CDS
这个题目以前貌似出现过
http://www.gongkong.com/webpage/forum/201109/2011091120283500002-1.shtml
既然再次提出来,我想不应该是“简要”分析了吧,好吧
擂台一:请简要介绍电力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附有相关图形和解释的更佳!
1、结构
MOSFET中文名为电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电压型场控制器件。
单极型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MOS管相同,但结构上有较大区别,电力MOSFET采用多元集成结构(如上图a)。
它有栅极G、漏极D和源极S三个电极。
下面以单一的一个N沟道MOSFET结构来分析:
以一块杂质浓度低的P型硅材料作衬底,其上有两处高参杂的N型区,并从这两个N型区分别引出两个端子作为源极S和漏极D。
相互隔离的两个N区的表面覆盖着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绝缘层,栅极G与两个N区被绝缘体二氧化硅隔开,所以G称为绝缘栅极。
N1、N2之间的区是P型半导体。
2、从结构分析原理
①当漏源极之间和栅源极之间电压为零时,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之间要形成空间电荷区(耗尽层)阻挡层,此时G-S之间和D-S之间都是绝缘的,电力MOSFET截至。
②当漏源之间加正电压且栅源之间电压为零时,P区与N区之间形成的PN结反偏,漏源极之间无电流流过,电力MOSFET截至。
③当漏源之间加正电压时,G极-P区之间形成电场,P区的电子向栅极G移动,当所加电压超过某一值时(即开启电压),N1和N2中间地区靠近G极处被G极正电位所吸引的电子数超过该处的空穴数以后,栅极下面原空穴多的P型半导体表面变成电子数目多的N型半导体表层,即N型沟道,它将N1和N2两个N区联在一起,成为漏极和源极之间的导通沟道,一旦漏源之间也有正向电压时,就会形成漏极电流,即电力MOSFET导通。
擂台二:请简要分析电力MOSFET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的特性!有相关的原理图型和解释的更佳!
1、基本工作原理
漏源之间加正向电压时,栅源间加驱动电压(且大于开启电压)则导通,去除驱动电压则关断。
2、特性分析
①静态特性(即转移特性):即漏极电流与栅源电压之间的关系。
MOSFET为电压型场控器件,绝缘栅极的输入电阻很高,所以在突加栅源电压时需要较大的输入电流,而后,形成电场但栅极电流基本上为零。
②MOSFET的漏极伏安特性(即输出特性):在一定的栅源电压时,其漏极电流与漏源电压之间的关系。
电力MOSFET关系曲线如上图所示,可以分为截至区、饱和区、非饱和区(即线性导电区)。
a)当栅源电压小于开启电压时,电力MOSFET处于截至区。此时若漏源电压超过击穿转折电压时,器件将被击穿,使漏极电流急剧增大而进入雪崩击穿。
b)栅源电压大于开启电压时,电力MOSFET处于非饱和区,由于漏源电压较小,它对导电沟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一定的栅源电压对应一定的导电沟道宽度和一定的漏源电阻,漏极电流约等于漏源电压与漏源电阻的比值,且漏极电流随漏源电压线性增长。
对于一定的漏源电压,导电沟道宽度随栅源电压增加而变宽,等效调制电阻则线性变小,漏极电流也将线性增大。
电力电子电路中,电力MOSFET工作在开关状态,即在截至区和非饱和区之间来回转换。
c)对于一定的栅源电压,当漏源电压较大时,尽管漏源电压增大,但因漏极电流以达到饱和值,不能再增大多少,此时即工作在饱和区,这相当于漏源电阻随漏源电压而加大,漏极电流保持不变。
打字很累,特别是这种理论讲解,又长又乏味,还得查资料
擂台一:请简要介绍电力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原理
功率场效应管(Power MOSFET)也叫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单极型的电压控制器件,不但有自关断能力,而且有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高、无二次击穿、安全工作区宽等特点。由于其易于驱动和开关频率可高达500kHz,特别适于高频化电力电子装置,如应用于DC/DC变换、开关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以及汽车等电子电器设备中。但因为其电流、热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小功率电力电子装置。
一、电力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种类和结构有许多种,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同时又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之分。在电力电子装置中,主要应用N沟道增强型。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绝缘栅MOS管相同,但结构有很大区别。小功率绝缘栅MOS管是一次扩散形成的器件,导电沟道平行于芯片表面,横向导电。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大多采用垂直导电结构,提高了器件的耐电压和耐电流的能力。按垂直导电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2种:V形槽VVMOSFET和双扩散VDMOSFET。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采用多单元集成结构,一个器件由成千上万个小的MOSFET组成。N沟道增强型双扩散电力场效应晶体管一个单元的部面图,如图1(a)所示。电气符号,如图1(b)所示。
Power MOSFET静态特性主要指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与静态特性对应的主要参数有漏极击穿电压、漏极额定电压、漏极额定电流和栅极开启电压等。{{分页}}
1、 静态特性
(1) 输出特性
输出特性即是漏极的伏安特性。特性曲线,如图2(b)所示。由图所见,输出特性分为截止、饱和与非饱和3个区域。这里饱和、非饱和的概念与GTR不同。饱和是指漏极电流ID不随漏源电压UDS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基本保持不变;非饱和是指地UCS一定时,ID随UDS增加呈线性关系变化。
(2) 转移特性
转移特性表示漏极电流ID与栅源之间电压UGS的转移特性关系曲线,如图2(a)所示。转移特性可表示出器件的放大能力,并且是与GTR中的电流增益β相似。由于Power MOSFET是压控器件,因此用跨导这一参数来表示。跨导定义为
2、 主要参数
(1) 漏极击穿电压BUD
BUD是不使器件击穿的极限参数,它大于漏极电压额定值。BUD随结温的升高而升高,这点正好与GTR和GTO相反。
(2) 漏极额定电压UD
UD是器件的标称额定值。
(3) 漏极电流ID和IDM
ID是漏极直流电流的额定参数;IDM是漏极脉冲电流幅值。
(4) 栅极开启电压UT
UT又称阀值电压,是开通Power MOSFET的栅-源电压,它为转移特性的特性曲线与横轴的交点。施加的栅源电压不能太大,否则将击穿器件。
(5) 跨导gm
gm是表征Power MOSFET 栅极控制能力的参数。{{分页}}
三、电力场效应管的动态特性和主要参数
1、 动态特性
动态特性主要描述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时间关系,它影响器件的开关过程。由于该器件为单极型,靠多数载流子导电,因此开关速度快、时间短,一般在纳秒数量级。Power MOSFET的动态特性。如图3所示。
Power MOSFET 的开关过程波形,如图3(b)所示。
Power MOSFET 的开通过程:由于Power MOSFET 有输入电容,因此当脉冲电压up的上升沿到来时,输入电容有一个充电过程,栅极电压uGS按指数曲线上升。当uGS上升到开启电压UT时,开始形成导电沟道并出现漏极电流iD。从up前沿时刻到uGS=UT,且开始出现iD的时刻,这段时间称为开通延时时间td(on)。此后,iD随uGS的上升而上升,uGS从开启电压UT上升到Power MOSFET临近饱和区的栅极电压uGSP这段时间,称为上升时间tr。这样Power MOSFET的开通时间
ton=td(on)+tr (2)
Power MOSFET的关断过程:当up信号电压下降到0时,栅极输入电容上储存的电荷通过电阻RS和RG放电,使栅极电压按指数曲线下降,当下降到uGSP 继续下降,iD才开始减小,这段时间称为关断延时时间td(off)。此后,输入电容继续放电,uGS继续下降,iD也继续下降,到uGS< SPAN>T时导电沟道消失,iD=0,这段时间称为下降时间tf。这样Power MOSFET 的关断时间
toff=td(off)+tf (3)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器件的开关速度,则必须减小开关时间。在输入电容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驱动电路的内阻RS来加快开关速度。
电力场
擂台1:MOSFET的结构
图1是典型平面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剖面图。它用一块P型硅半导体材料作衬底(图la),在其面上扩散了两个N型区(图lb),再在上面覆盖一层二氧化硅(SiO?)绝缘层(图lc),最后在N区上方用腐蚀的方法做成两个孔,用金属化的方法分别在绝缘层上及两个孔内做成三个电极:G(栅极)、S(源极)及D(漏极),如图1d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栅极G与漏极D及源极S是绝缘的,D与S之间有两个PN结。一般情况下,衬底与源极在内部连接在一起。
图3是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基本结构图。为了改善某些参数的特性,如提高工作电流、提高工作电压、降低导通电阻、提高开关特性等有不同的结构及工艺,构成所谓VMOS、DMOS、TMOS等结构。图2是一种N沟道增强型功率MOSFET的结构图。虽然有不同的结构,但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MOSFET的工作原理
要使增强型N沟道MOSFET工作,要在G、S之间加正电压VGS及在D、S之间加正电压VDS,则产生正向工作电流ID。改变VGS的电压可控制工作电流ID。如图3所示(上面↑)。
若先不接VGS(即VGS=0),在D与S极之间加一正电压VDS,漏极D与衬底之间的PN结处于反向,因此漏源之间不能导电。如果在栅极G与源极S之间加一电压VGS。此时可以将栅极与衬底看作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而氧化物绝缘层作为电容器的介质。当加上VGS时,在绝缘层和栅极界面上感应出正电荷,而在绝缘层和P型衬底界面上感应出负电荷(如图3)。这层感应的负电荷和P型衬底中的多数载流子(空穴)的极性相反,所以称为“反型层”,这反型层有可能将漏与源的两N型区连接起来形成导电沟道。当VGS电压太低时,感应出来的负电荷较少,它将被P型衬底中的空穴中和,因此在这种情况时,漏源之间仍然无电流ID。当VGS增加到一定值时,其感应的负电荷把两个分离的N区沟通形成N沟道,这个临界电压称为开启电压(或称阈值电压、门限电压),用符号VT表示(一般规定在ID=10uA时的VGS作为VT)。当VGS继续增大,负电荷增加,导电沟道扩大,电阻降低,ID也随之增加,并且呈较好线性关系,如图4所示。此曲线称为转换特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认为,改变VGS来控制漏源之间的电阻,达到控制ID的作用。
由于这种结构在VGS=0时,ID=0,称这种MOSFET为增强型。另一类MOSFET,在VGS=0时也有一定的ID(称为IDSS),这种MOSFET称为耗尽型。它的结构如图5所示,它的转移特性如图6所示。VP为夹断电压(ID=0)。
耗尽型与增强型主要区别是在制造SiO2绝缘层中有大量的正离子,使在P型衬底的界面上感应出较多的负电荷,即在两个N型区中间的P型硅内形成一N型硅薄层而形成一导电沟道,所以在VGS=0时,有VDS作用时也有一定的ID(IDSS);当VGS有电压时(可以是正电压或负电压),改变感应的负电荷数量,从而改变ID的大小。VP为ID=0时的-VGS,称为夹断电压。
擂台2:
MOSFET的操作原理
MOSFET的核心:金属—氧化层—半导体电容
金属—氧化层—半导体结构MOSFET在结构上以一个金属—氧化层—半导体的电容为核心(如前所述,今日的MOSFET多半以多晶硅取代金属作为其栅极材料),氧化层的材料多半是二氧化硅,其下是作为基极的硅,而其上则是作为栅极的多晶硅。这样子的结构正好等于一个电容器(capacitor),氧化层扮演电容器中介电质(dielectric material)的角色,而电容值由氧化层的厚度与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来决定。栅极多晶硅与基极的硅则成为MOS电容的两个端点。
当一个电压施加在MOS电容的两端时,半导体的电荷分布也会跟著改变。考虑一个p-type的半导体(电洞浓度为NA)形成的MOS电容,当一个正的电压VGB施加在栅极与基极端(如图)时,电洞的浓度会减少,电子的浓度会增加。当VGB够强时,接近栅极端的电子浓度会超过电洞。这个在p-type半导体中,电子浓度(带负电荷)超过电洞(带正电荷)浓度的区域,便是所谓的反转层(inversion layer)。
MOS电容的特性决定了MOSFET的操作特性,但是一个完整的MOSFET结构还需要一个提供多数载子(majority carrier)的源极以及接受这些多数载子的漏极。
MOSFET的结构
一个NMOS晶体管的立体截面图左图是一个n-type MOSFET(以下简称NMOS)的截面图。如前所述,MOSFET的核心是位于中央的MOS电容,而左右两侧则是它的源极与漏极。源极与漏极的特性必须同为n-type(即NMOS)或是同为p-type(即PMOS)。右图NMOS的源极与漏极上标示的“N+”代表著两个意义:(1)N代表掺杂(doped)在源极与漏极区域的杂质极性为N;(2)“+”代表这个区域为高掺杂浓度区域(heavily doped region),也就是此区的电子浓度远高于其他区域。在源极与漏极之间被一个极性相反的区域隔开,也就是所谓的基极(或称基体)区域。如果是NMOS,那么其基体区的掺杂就是p-type。反之对PMOS而言,基体应该是n-type,而源极与漏极则为p-type(而且是重掺杂的P+)。基体的掺杂浓度不需要如源极或漏极那么高,故在右图中没有“+”。
对这个NMOS而言,真正用来作为通道、让载子通过的只有MOS电容正下方半导体的表面区域。当一个正电压施加在栅极上,带负电的电子就会被吸引至表面,形成通道,让n-type半导体的多数载子—电子可以从源极流向漏极。如果这个电压被移除,或是放上一个负电压,那么通道就无法形成,载子也无法在源极与漏极之间流动。
假设操作的对象换成PMOS,那么源极与漏极为p-type、基体则是n-type。在PMOS的栅极上施加负电压,则半导体上的电洞会被吸引到表面形成通道,半导体的多数载子—电洞则可以从源极流向漏极。假设这个负电压被移除,或是加上正电压,那么通道无法形成,一样无法让载子在源极和漏极间流动。
特别要说明的是,源极在MOSFET里的意思是“提供多数载子的来源”。对NMOS而言,多数载子是电子;对PMOS而言,多数载子是电洞。相对的,漏极就是接受多数载子的端点。
MOSFET的操作模式
NMOS的漏极电流与漏极电压之间在不同VGS ? Vth的关系
MOSFET在线性区操作的截面图
MOSFET在饱和区操作的截面图依照在MOSFET的栅极、源极,与漏极等三个端点施加的“偏压”(bias)不同,一个常见的加强型(enhancement mode)n-type MOSFET有下列三种操作区间:
截止或次临限区(cut-off or sub-threshold region)
当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VGS(G代表栅极,S代表源极)小于一个称为临界电压(threshold voltage, Vth)的值时,这个MOSFET是处在“截止”(cut-off)的状态,电流无法流过这个MOSFET,也就是这个MOSFET不导通。
但事实上当VGS 在一些拥有大量MOSFET的积体电路产品,如DRAM,次临限电流往往会造成额外的能量或功率消耗。
三极或线性区(triode or linear region)
当VGS>Vth、且VDS 【编辑】 MOSFET在电子电路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