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国产系统的大旗能扛多久? 点击:3677 | 回复:47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02 23:18:00
楼主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国产系统的大旗还能扛多久? 国内工控企业,经过上个世纪末近十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们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逼得国外DCS系统的价格一降再降,让喜欢洋货的用户从心地里高兴)。其中涌现出如上海新华、北京和利时还有浙大中控等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公司(现在以代理美国MAX1000而闻名的上自仪也积极的加入,去年9月他们也在北京开了supmax800的鉴定推广会)。 在国内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使用了上述几个公司的产品,起先价格和服务是国内自动化公司的杀手锏,后来由于国外著名的几个自动化公司的本土化策略的成功实施,能够诱惑用户的就剩下价格了;但随着国外自动化公司本土化政策的深入,价格这个国内自动化公司最最有力的武器,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世界贸易的大家庭,以后任何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口号的销售都是不和适宜的,大家都是公平竞争,靠产品带给用户的更高的性价比。国内自动化公司的销售政策比较灵活,市场业务销售人员很厉害,很能做用户关系,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我们中国特有的“关系”,目前中国的这么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系统公司将无法生存!但是据我所知,那几个国外的自动化公司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也相应地调整了市场政策,市场销售力度现在一点也不比你差。 我们都是在夹缝中生存,国内的这几个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公司,虽说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各个行业都有些业绩,但都没有形成优势,这个局面我看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时间周期很很长,赶超英美日说说是容易的,真正做起来,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更要命的是,我们虽说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这也仅仅是“应用类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高技术基础制造产业很落后,大家可以看看,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动化公司他们提供的产品,使用的芯片、计算机哪样是真正意义国产的?只有机柜是国产的! 我们要走的路很长,路也很不好走!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1-14 16:54:00
1楼
现在大规模的项目上,有的国外系统价格已经很接近我们国内的系统报价了;在小规模项目上我们好像还有价格优势,但我不知道这样的相对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如果国外的系统销售价格到我们国内自产系统的同样的水平,我们怎么办?用户还会接受我们吗?我们会不会遭遇没顶之灾?

三重浪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
  • 注册:2004年1月14日
发表于:2004-01-14 21:13:00
2楼
很多公司起初都在做自己的产品,在最后坚持下来的不多。不少公司都成了国外大公司的代理商了。我们国家好像一直在应用别人的技术,思想和创意都是别人的。最核心的理念自己没有,真为本国公司担心。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1-16 12:34:00
3楼
从目前国内这几个所谓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动化公司表现来看,他们很努力、很积极、不遗余力地在拓展自己的业务市场,求新、求变、求更大的份额;但从他们公司上上下下忙碌的外表中,更多地透露出一种浮躁,一种急功近利。 这是很不利的,做工控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踏踏实实、沉下心性来做事的心态,我看最终的结果就是像“三重浪”所说的一样,做了国外的代理。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2-05 20:40:00
4楼
国内系统厂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可能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那就是在公司上层和一线的员工之间养着一批所谓的“中层干部”,这批人很会化钱,很会冲帐,签来合同那点可怜的利润,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折腾的干干净净,公司的决策者对他们还言听计从,他们就这么活着,很滋润、很潇洒。

赐教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1帖 | 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93
  • 注册:2004年2月10日
发表于:2004-02-19 20:54:00
5楼
能否介绍一下现在国内市场上应用教多的SCADA系统都有哪些么?

gongkongedit

  • 精华:1099帖
  • 求助:0帖
  • 帖子:14392帖 | 544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622
  • 注册:2008年9月08日
发表于:2004-02-20 09:05:00
6楼
去年底新华中标贵州六十万机组两台,首家国产dcs应用于600MW,新华王朝来了么?合力时在哪里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01 20:06:00
7楼
Funny_well兄,谈到新华中标贵州盘南电厂4*600MW机组的其中两台,这的确是首家国产DCS应用于600MW机组,这与新华公司多年来的努力分不开(与李老先生的奔波更是密不可分),这也是国产DCS厂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就此要说,新华王朝来了?呵呵,我看还早,也不可能!和利时在哪里?在贵州和利时公司同样中了6套300MW机组;坦率地说,新华公司虽然说在大电力项目上,走在了其他国产DCS厂商前面,但它不可能在大电力项目上形成新的垄断!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01 20:20:00
8楼
Funny_well兄,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这相关的文章,在上海新华公司的网站上反映的很明显,做大项目要紧跟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发展。

上海华文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4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7
  • 注册:2003年8月12日
发表于:2004-03-02 09:33:00
9楼
本月份霍尼维尔的人员进驻新华,开始财务审计。新华准备出售85%股权。霍尼维尔出资后一举进入中国电力市场,太合算了。 继2002年新华与GE的转让中止后,新华出售的决心更坚决了。这也可以理解。李老先生70多岁了,太辛苦了,也该退休安度晚年了。

彭晶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4年3月02日
发表于:2004-03-02 23:18:00
10楼
destiny兄,和利时公司的HS2000CAS系统早在1999年就应用于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的控制系统。所以新华公司此次中标盘南电厂2*600MW机组应该算不上首家国产DCS应用于600MW机组,:) 当年林彪元帅在井岗山下就曾经问过毛委员,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让我们来看看和利时公司的王常力先生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发展出路浅谈 作者:王常力   一、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业自动化与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问题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人和许多老一家的多年关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和产业规模相比,与国家领导和前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近10年来一直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工作,感受很深。现将一些不全面的体会和想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1.工业自动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工业自动化的内容在近10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生了许多变化。从纵深上讲,可以涵盖从最底层的自动化感应部件、各种检测传感器、变送器、各种间接测量设备、各种执行机构等到自动回路调节器、自动控制单元、各种大中小型装置控制系统到综合优化调度与协调系统和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从应用的行业性质上分,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成以流程过程控制为主的过程控制系统(如各种DCS、回路调节系统等)和以运动和传动控制为主运动控制系统(各种逻辑控制PLC和传动控制系统如CNC等)。 由于有关我国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讨论有很多,笔者下面较集中讨论自动化控制系统方面的内容。    2.我国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现状    a.我国DCS的基本现状    我国国产DCS的攻关工作起步较早,基础的引进和吸收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技术攻关工作。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著名的DCS厂家基本上在中国都成立了合资公司或分支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瓜分工作并在90年代初基本完成。当时,我国主要行业如电力、石化、建材和冶金等合作的DCS基本全部进口。可喜的是,从90年代初我国开始形成了几家以自主研制为主的DCS专业化公司,如北京的和利时公司和航天测控公司,杭州的浙大中控公司和威盛公司以及上海的新华公司等。这些公司以顽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先进的企业运行机制奋力拼搏,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拓展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不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使得国外引进的系统价格也大幅度下降,为我国自动化推广事业作出了贡献。到今天,其中的3个公司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分别进入了过程自动化的主要领域,在许多大型控制系统中其产品取代了进口。例如,上海新华公司和北京和利公司的产品在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方面基本取代了进口系统,在推广很多套20万千瓦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正在努力进入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还推出了大型核电站控制系统并成功地应用到巴基斯坦30万千瓦核电站和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的控制系统。浙大中控与和利时公司还在石油化工、建材和制药等行业推广了很多系统。这些公司基本建立了研发、制造、市场和服务体系,建立了有效的团队。例如,和利时公司目前有员工400多名,其中研发与产品开发人员近200名,每年可以推出3~5项大型新型产品。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初步建立起信誉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和利时公司在2001年上半年签定了200多项工程,实现合同额2亿元,全部系统为自主产品。    在技术上,国产系统起步虽然较低,但是进步很快,特别是和利时公司和激励中控公司,分别依托科研单位和高校人才优势,不断进行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相继推出了几代控制系统。以和利时公司为例,他们在1992年推出HS-DCS-1000分布式控制系统;1995年底推出HS2000控制系统,解决了带电拨插板卡、智能I/O卡件、自动诊断、冗余CPU、冗余I/O模件、冗余网络和CANbus技术,软件上首次采用了全图形组态界面和IEC1131-3国际控制语言标准;在1999年推出了大型综合系统HS2000CAS系统应用于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的控制系统;2000年推出了MACS大型DCS和FOCS小型系列现场总线控制系统。MACS系统和FOCS系统大大增强了组态软件的功能,突出了实用性和开放性。和利时公司在体系结构上创新地采用了分布式服务器结构和现场总线结构,在硬件上采用了现场总线连接的智能化模块结构,可以实现分散安装,既保证了安装和维护的方便性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信号电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这3家公司不仅注重技术和产品的进步,还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现场服务水平。例如,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施能力和服务水平,和利时公司从设计院、调试所以及应用单位聘请了许多资深的应用设计专家和现场调试专家。和利时公司的目标是力争达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方案的服务能力。    我国有成百上午的中小型自动化公司从事着系统集成、代理应用和应用开发工作,其中一些企业拥有独特的应用开发技术。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的DCS市场会形成国产系统与进口系统并驾齐驱,不分上下的格局。    b.我国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现状 我国虽然在运动控制方面的市场比过程控制的市场要大很多,参与的单位也多得多,但是,基本产品几乎全部由国外的著名品牌产品垄断,我们的工作仅主要集中在应用开发和服务方面。我国国产DCS的实践可能会对今后运动控制系统的国产化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技术基础。   3.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自动化系统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国际自动化行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企业规模太小,有信誉的品牌产品还未形成;   (2)自动化企业多数急功近利,没有投入,人员不稳,不能形成积累;   (3)多数自动化企业没有明显的核心技术能力,缺乏后劲;   (4)国产系统就总体水平与国际著名品牌系统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应用平台和开放性方     面等;   (5)由于市场不规范,自动化企业营销能力差,企业间的竞争基本无序,有时陷入恶性竞      争;   (6)国内自动化系统企业综合业务能力差,系统产品系列不全等。   二、机遇与挑战    1.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应当说我国自动化产业正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    a.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为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无限商机     我国“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业体系结构的合理化,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升传统生产过程并改进其生产工艺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途径。目前,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应用与维护的方便性,工显企业采用各种适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来控制新建的工业生产装置和改造已有的装置已经成为潮流。特别是国产DCS的成熟,更为大规模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供了成本可行性。估计在整个“十五”期间,自动化产品和系统市场会高速发展,正如我国家电行业国产品牌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家电的普及率一样。    b.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加了     工业自动化的内容     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为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市场面。过去,信息化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是隔离开的。例如,传统产业中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系统列为工业化范围,而信息业的发展则重点放在网络、通信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和产业上。其实,信息化和传统工业之间有着相互提高和依存的关系。例如,应用信息化和电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水平和执行机构的精确度与速度等,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装置的整体自动化控制和装置间的物料平衡,达到优化装置和过程的效果;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把整个企业的资金信息、物流信息、生产装置状态信息、生产效率信息、生产能力信息、市场信息、采购信息等实时、准确、全面、系统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管理者,帮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提高决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管理者的效率,给用户提供管理一控制一体化系统和服务,为自动化产品的制造商务和应用系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空间。    c.国际技术一体化为我国自动化     产业提供了可跳跃式发展机会     当今世界技术的高度普及和融合使得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采用世界上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来开发自己的产品或系统,发挥自身的技术与其他方面的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    d.我国低成本的技术劳动力数量大,水平高     20多年的国家技改和技术引进培养了一大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人才。这些人才拥有很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现场服务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各工业企业减员、增效,同时不同体制的企业技术人员收入的差距造成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离开原来的岗位或自己创业,或加盟高科技企业。这些技术人员中包含了大量的自动化人才,这批人才对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入WTO后我国工业自动化面临的主要威胁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变化。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自动化产业就整体来说还非常幼稚和脆弱。所有从事自动化行业的企业虽然会发现一些新的发展机会,特别是系统集成企业会拥有更多的选择,使得整体系统的性能更高、造价更低,但对绝大数以自主产品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则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次挑战中,能够来的企业将得到升华,成为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而绝大部分企业被迫改行或消亡。    a.国际著名的自动化公司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     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让许多国际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到中国,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但同时也使我们自主的民族自动化产业难以快速发展。中国入世后,国外著名公司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政策进一步坚定信心。他们会将研发中心、产品中心和制造厂转移到中国,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使得国内厂家雪上加霜;同时一些中小型国际公司也会来到中国参与市场竞争。这些国际名牌企业一旦将研发中心和制造厂建在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人才的进一步流失。国外系统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将大大挫伤国内企业开发自主产品的信心。    b.利用资本优势,国际大公司会收购我国有实力的自动化企业     入世后,国外大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和占领中国自动化市场,另一方面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将国内许多在市场上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兼并或收购,达到消灭纯本地化企业的目的。所以,国内自动化市场和企业将进一步国际化,包括资本国际化和技术国际化。   三、我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发展出路    面对入世后的威胁和当代发展的机遇,笔者对我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如何发展谈几点想法。    1.自动化企业转变观念、稳住心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自主的自动化企业还远没有形成像家电类产品和企业的品牌优势,总体说来都比较幼小。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和国际国内形势,切忌夜郎自大、好高骛远;同时放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认真做好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的比较清晰的战略;系统地考虑自身在人才、市场、技术和资本等方面是否均衡,以及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是否完整。将来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联盟的竞争,所以如果自己难以发展壮大起来,就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或资产重组或某种方式进行联盟,来提高自己或联盟在市场中的地位。大家可以看一下,当年我国的家电企业遍地开花,而当今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大多没对自己研制的品花大力量去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付诸实用,以确保自己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今后用户将不再照顾国产系统的粗糙,将不再保护落后,我们只有像家电业的海尔那样,提高产品的工艺制造水平,才有出路。    2.做好市场细分和定位,突出专业化     国内的多数自动化企业没有营销行为,只有不规范的市场销售行为,大部分企业跟着感觉走,低水平盲从,其实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竞争。孙子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自动化用户购买的目的不是DCS或其他什么产品,而是自己的需要(系统的使用价值)。工业生产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对自动化控制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细分市场需求,突出应用的专业化,如果我们能够吃透某类过程的控制,即便我们系统在总体上不如国外著名品牌系统,但在具体的应用上比他们高出一筹,也会达到很好的发展效果。将来的自动化公司除极个别的产品研发和制造企业以外,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变成拥有自主独特应用技术的系统应用公司。    3.走开放式技术路线,遵循国际潮流     对于致力于产品或系统开发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应用尽可能专业化,但系统平台要保证开放化和标准化。将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任何企业自己全面开发所有技术将变为不可能或低效率。一般企业采用的新产品开发方式将是联合开发或集成开发,即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别人的技术进行有机集成达到整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目的。实现联合开发或集成开发的途径就是走开放化和标准化的道路。此外,当今技术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而且不平衡,开放化的系统可以保证系统的一部分先达到先进,然后再改进其他部分。    4.开发实用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将来,技术和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自动化通用的平台性能和价格趋于平衡,制造性企业依靠批量来获取利润。就像今天的体育电产品与通用计算机或网络产品一样,不远的将来自动控制产品(包括各种回路调节单元、PLC、DCS平台或通用的组态软件平台等)的价格将会大大降低,而大量的利润空间将出应用系统和工程服务企业要向应用型和方案型企业转化。任何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应用行业都达到精通,所以只有专业化的企业才可实现超越竞争。    5.发展与用户的战略联盟,提供永久服务     自动化行业的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传统工业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实施过程是阶段性的。一旦一套系统投运,在相当长时间内(设备的生命周期内)不会更换产品。因此,传统产业目前所保留的自动化和仪表技术人员,技术上难以做到不断的技术更新。此外,先进的自动化产品或系统的智能化和微型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借助先进专用仪器设备不可能对这些产品或系统进行维修。将来的现实是,传统工业企业中的自动化技术人员平时无事可干,而一旦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又难以胜任维护工作。所以,一个专业化的自动化服务公司应当与传统的工业企业建立持久的服务关系,用户不再保留维护人员、不用储存备品备件,平时由服务公司进行定期和预测式的保养和维护,一旦发生任何故障,服务公司的技术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服务,将来的远程诊断和专家诊断系统也会使技术服务标准化和程序化。   四、结论   总之,我国自动化技术和产品以及应用情况,虽然在近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个别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名牌的支柱企业也还没有形成。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多数企业面临一个重新认识环境和自我重新定位的过程。大家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个别企业的成果,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应用行业相结合,走专业化服务的发展道路。个别致力于发展自主品牌产品或系统的企业,要在质量、成本和市场上下大功夫,声速扩大规模,力争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应该是王常力先生2001年的文章,如今的和利时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5亿人民币,压力和机遇总是并存的,相信国产DCS系统会象彩电行业一样,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当年毛主席是这样回答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华文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4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7
  • 注册:2003年8月12日
发表于:2004-03-03 08:45:00
11楼
和利时系统在60万核电机组与新华系统在盘南电厂中标完全是2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用于数据采集系统,后者囊括了热工、电气、辅机的控制系统,要求有天壤之别,无可比拟之处。

彭晶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4年3月02日
发表于:2004-03-03 10:42:00
12楼
多谢郑兄赐教!没有了李老先生的新华,就不再是新华了!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11 18:51:00
13楼
郑兄:你说“本月份霍尼维尔的人员进驻新华,开始财务审计。新华准备出售85%股权”,这消息确切吗?不会是新华公司故意放风自我炒作吧?我看李老先生未必会卖,他会不会是假借什么收购之类的东西来向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施加压力以达到其他的目的吧?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14 11:00:00
14楼
“LOGO! 有奖竞猜小活动”、“SIEMENS四款新型高端S7-300CPU全面问世”、“《深入浅出西门子S7-200PLC》正式出版 ”,还有“《深入浅出西门子S7-300PLC》、《深入浅出西门子S7-400PLC》、《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等等”即将陆续推出,讲到工控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公司的东西在工业控制领域真是深入人心。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21 18:30:00
15楼
郑兄: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是由美国E.M.Warburg, Pincus & Co.Inc.(美国华平风险投资公司)、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公司共同投资组成的,能这么说卖就卖了?

上海华文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4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7
  • 注册:2003年8月12日
发表于:2004-03-22 10:02:00
16楼
这是老黄历了,华能的那一部分早就被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收购(90年代末)现在华平占41%,新华集团占59%。新华能做起来其实和华能没有太大的关系,华能的项目新华做的并不多。

control_drv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32帖 | 2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2
  • 注册:2004年3月07日
发表于:2004-03-23 13:19:00
17楼
新华不太了解,但是,敢于承揽60万KW机组的确需要勇气. 不知道"热工、电气、辅机的控制系统"中究竟包括什么,有的 工艺和电器设备上已经具备非常完善的控制系统,如果控制只在外 围.那与和利时的采集系统也差不多. 机组的大小并不重要,有的时候,越大的机组越容易控制,因为 它的工艺设备是第一流的.

费墨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10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01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4-03-23 18:02:00
18楼
郑兄:看来您对新华很了解啊!!

上海华文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4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7
  • 注册:2003年8月12日
发表于:2004-03-24 08:24:00
19楼
国内的几个公司都去过,都有本人的至交,都还可以。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相比较,新华的比较作风比较严谨,反过来说也比较保守。 如果你都去看一下,个公司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建议去看一下和利时,电研智深(也在北京)浙大中控,新华,上海自仪,南京科远。 2003年:和利时6.5,浙大中控6.5,新华5.5,南京科远1.8,上海自仪1.5,电研不祥。(单位为亿元)以上后四者为纯电力系统(后三者使用国外系统)。 电厂的控制包括锅炉,汽机,发电机及公用部分。以上各部分的控制并不是独立的。难点在于汽机与锅炉的综合控制,术语称为协调控制。这是保证机组满发电的重要部分。如果控制失灵,造成停机事故,所形成的损失以百万元计。越大的机组损失越大,这个责任局长也无法承担。 而DAS系统的故障不会使机组停机,相对对可靠性的要求就低多了。

西北汉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7
  • 注册:2003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4-03-24 10:56:00
20楼
浙大中控2003年销售额有6.5亿元?傻子都不会相信!!! 南京科远其实只有1.5亿元,而且有个2000多万的项目(江阴苏龙电力2×300MW机组)是代理上海FOXBORO的DCS系统投标的,所谓欧陆的产品还只是个小系统而已,上位机软件简单套用FIX,报警管理与历史趋势功能很差,SOE卡件是南京科远自己做的,性能一般般,在浙江北仑热电厂做的3炉2机项目已经被拆调了。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