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发展为CNC是被计算机化。所谓‘被计算机化’,本人的意思是,数控系统被计算机系统牵着鼻子走,从而迷失了自身。数控系统居然丧失了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而发展为一种专用计算机系统”———“野夫”原来是抱着这样的看法,才在阔别数控卅载后,又从计算机界杀回数控,不知“野夫”打算如何甩开不被计算机化的阴霾,重振数控雄风呢?
to “帅克仪器……”:“笨鸟慢飞”来自海峡对岸,用词和语顺难免有别于大陆,包容一点岂不更“帅”?
技术与应用的脱节,是技术人的悲哀。
我把技术的描述分成4个层次:外行人说外行话,外行人说“内行”话(当然是学着说),内行人说内行人话,内行人说“外行”话,(当然不是外行,而是外行都能听懂的话)。
技术要实现应用,就有可能面对应用的客户和推广的层面,就有可能面对“外行”,内行人就要能够达到说“外行”话的层次。其实所谓的外行是相对的,大的客观的是一样的,就是野夫前辈说的“哲学”是一样的,外行人说外行话,不见得是外行。外行人说“内行”话,说明大家也想来玩玩,怕就怕“内行人说内行话”,其实网上是开放的,没什么真正的完全的内行话,一是“难见”高手,二是怕泄露技术,于斯乎搬出一点玄的东西,然后你们都是“三十年前的眼光”“一群外行”,不跟你们玩了,自己拿把剑对着镜子舞两把去了。
关于总线技术与运动控制,这个帖子看了很多,我这个外行人尝试着做个小结,望内行高手指正:
三个关键词:多点,高速,可靠
数字总线解决了运动控制级多点的、高速的、可靠的数据交换问题,这种多点的、高速的数据交换的应用是复杂(多轴的,曲面的)的、高精度的加工的保证,这种可靠性是其实用性的保证。
对否?
数字总线的应用(开放型),是一张4条腿的桌子:
1。创新开发成本
2。大量可靠性实用性的试验论证成本(各种应用环境,各种试验设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大量数据)
3。同一规范的成本
4。教育培训推广的成本
诸位技术高手,对于第一条腿,相信诸位高手的才智,对于后面3条腿,这样的成本谁来投入?我不太看懂。
如今普天之下的开放式总线标准也好,封闭(专有)式总线也好,早就遍地开花,而且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引入中国,甚至被贯标为GB的也不下3~5家之多了,因此“@Q”的4个问题个人可以做如下解答:
1. 想用,就无法避免
2. 已实施节点数就是各种总线实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的最好验证
3. 总线标准天下大乱,眼下和可预期的将来根本不可能统一标准,跑马圈地,各自的规范只能各自做,最终还得靠事实说话,走向事实标准,就如高端数控系统走向wintel的事实标准体系一样。
4. 请参考第1和第3点
To 想起时正是忘记
从输入信号逻辑值变化时输出逻辑值是否变化来看,冒险可分为静态冒险和动态冒险。输出逻辑值不变者为静态冒险,输出逻辑值改变者为动态冒险。从输入信号逻辑值变化的个数来看,只有一个输入信号的逻辑值变化时产生的冒险为逻辑冒险,有多个输入信号的逻辑值变化时产生的冒险为功能冒险。功能冒险因电路的功能所致,是逻辑函数本身固有的,是不能消除的。
在许多情况下,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入信号由时序逻辑电路的状态直接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格雷码对这些状态编码,在状态转移时虽然始终只有一个状态变量发生改变,然而对于该组合逻辑电路而言,仍然可能产生逻辑冒险。只不过这种逻辑冒险是可以校正的而已。
在理论上,Eichelberger于1965年证明了,对于静态逻辑冒险,如果布尔函数f(X)的积之和实现包括了f(X)的全部质蕴涵,该实现就没有静态逻辑冒险。以后的问题都是工程技术问题。
To 波恩
众所周知,现有数控技术建立在插补算法的基础上,插补算法又建立在实时操作系统的基础上。OSEC所声称的没有先进的控制算法的下一代数控系统只是进化性的非革命性的,也反映了插补迭代控制算法在现有数控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按照OSEC的观点,FANUC采用64位超高速处理器实现了NURBS插补,可视为插补迭代控制算法的革命性进展。
现有数控系统,包括上述“下一代数控系统”计划,以及基于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其控制算法都是插补迭代控制算法,提高插补精度与插补速度成为其首要目标。
插补算法贯穿于数控系统的全部历史,对此,本人杜撰了一个名词“插补时代”。
插补算法是数值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迭代算法,也就是寻找Xn+1 = f(Xn)的运算规则。由于函数的连续性,Xn 中必然蕴涵
回复
我怎么觉得这题越跑越大?数字总线无非是外围接口,而算法都是底层运动控制的核心技术,完全是两码事。感觉应该另开题讨论多任务,多轴插补,多轴联动等核心技术,而做这方面的一线研发人员保密还来不及。固高,成都乐创等研发人员谁会在此大肆讨论运动控制算法,算法搞出来了还要经验极端丰富的高端硬件人才配合才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数控系统,我是门外汉,也感觉我们和SIEMENS或FANUC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楼主的两个关键词是“数字总线”和“运动控制”。讨论到现在好像没有个实质的结论。
我感觉“数字总线”就是给复杂运动控制指令及反馈信息提供方便快速准确信息的双向通道而已。从运动控制角度没有什么高科技可言。运动控制“数字总线”,无非是传送速度较快的现场总线,和运动控制是两个概念。我也没否认总线也有高科技含量,但和运动控制算法,没有直接关系。欢迎批判。
硬件插补器也许还会有人继续用,甚至继续研究,但是个人以为数控的软件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也许随着FPGA技术的发展,数控功能的某些子功能有可能再度硬件化,但本人目前尚未看到这种势头。
插补是不是单纯的迭代,本人没有发言权,即便是 数控也还不至于要去抢计算科学的饭碗去深究迭代算法的本质,数控只不过是在把它拿来用而已,如果用一下计算机领域的东西就说数控跑偏了,那么跑偏的东西就太多了!
至于实时操作系统,数控也是从用的角度出发,以拿来用,为什么要用?无非是追求时间的确定性,如果一个数控系统连时间的确定性都要放弃,除非计算机科学全面实现异步化并行事件触发,而不再是基于主频的同步运行机制,即便是这样,精确定时和计时也还是少不了。
“野夫”的思想大有颠覆现有数控体系的意味,只是以本人的见识尚无法理解“野夫”预言的“严重后果”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