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野夫对于冒险竞争的讲解
“参数错误”的实际经验很值得俺们学习参考。我听搞机加的人说,加工精度,有很大一部分也需要靠加工工艺来保证。
俺不懂机加,两三轴以外N个轴联动来加工曲面,对俺来说还不具体。我看过蜗轮的加工,好象是一台非数控铣床用的铣刀,印象中是工件旋转、刀具旋转,类似于滚齿机的加工方式,不知道与“参数错误”说的蜗轮加工有什么区别
刚才我仔细看了下主题,“中科院计箅所李国杰院士说过,“计算机产品越搞越复杂。” “全世界好像只有计算机产业是把事情越做越复杂。”李先生又说“简单易用,千万不可越搞越复杂。产品太复杂,再好的技术也普及不了。”“计算机科学可能更需要建立‘简单性’理论,即如何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尽可能用简单方法处理复杂问题是信息技术的生存之道。”
军事迷都知道,老美的B2和F117按一般空气学的理论是不可能飞的起来的,但人家老美就是借助复杂的计算机系统控制飞起来了,那个B2听说操作十分复杂,飞行员大多数情况都是自动驾驶状态,一旦切到手动的时候,一点大意都不能有;但问题是B2人家全天候执行任务,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是平平安安来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人工智能是个啥意思?呵呵。
关于说5轴联动简单的,那是因为你没有考虑联动后是用来干嘛的,你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需要5轴联动机能来加工。
引用通讯网 的回复内容:总的来说,我看数控机床方面,外国是接力棒,看着跑5000米,每一棒都是100米,每一棒都是100米的速度。5000米快跑完了,还是那么高的速度。而中国不是,每一个人都从起点开始长跑,越往后就越赶不上,而且老的还占着跑道,后来的还上不去。
这就是积累!工业底蕴重在积累,无论是妄尊自大,一日登天,还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都于事无补,只有做下去,积累下来,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多元化的思想才会带来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应该允许别人说话,尤其是关于技术领域的探讨。
楼上的老师傅,你好像每次都是把各种东西的发展历史拿出来讲,要说明什么呢?又不是历史,这是技术,你把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讲的很仔细有啥用?不就是G=Mg吗?你说了半天,结果人家直接指出那就是个格雷码的事。
东西在实验室里的时候都很复杂,但一旦出了结果就很简单,所以多做点试验少研究点书本吧。
数字总线到底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
简单说就是解决了(脉冲/模拟量)抗干扰性不好的问题。在轴数多的情况下,布线简单。减少工作时间,提高生产率。在欧美用的多就是大大降低劳动成本。在中国,老板为了降低成本,叫焊工多焊几根线也无所谓,所以还不普及。中国国情是大多数3-4轴系统用便宜的只发脉冲的日本伺服就OK了。
在下才疏学浅,感觉总线不是解决了什么关键技术,而是解决了欧美人懒惰的问题。对于几十根轴和长距离闭环控制,总线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轴数没那么多的场合,传统控制在中国还会有不少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