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并存!两个产品的定位不同, 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统一到一个框架之下!
SIMOTION更多地用于广义运动控制, SINUMERIK系列数控系统专用于车床等数控系统。
应该是并存!两个产品的定位不同, 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统一到一个框架之下!
SIMOTION更多地用于广义运动控制, SINUMERIK系列数控系统专用于车床等数控系统。
不过SIMOTION P和通用PC相比, 差别应该还是比较大的。
这种体系架构已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柔性,可以应用XML,VB, VC/C++, JAVA等软件编程
"设计时绝对是国际先进水平,图纸还未画出来就落后了。何故?""
--------------------------------------------------------------------------------------------------------
就像一个人在说,起跑的时候比别人领先五分钟,结果到终点却落后半小时。。。
还能说明什么?呵呵呵
多了解一下现在的发展状况, 有利于我们紧随行业发展!
Simotion 运动控制系统也是西门子很多年前的产品了, 不过这个系统可以满足广义运动控制的需要, 不管你的需求是什么样子的, 西门子都可以给你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差别!
赞同“ninesuns”的观点!
感谢“征”的介绍和指点。
“野夫”似乎被我等晚辈拍砖有些不适应!还望前辈多多海涵。
“野夫”关于数控和总线的看法的确不能为本人认同,不过“野夫”对数控的思考似乎已超乎技术以外,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等敬佩,很想等“野夫”出差归来,详谈如何“告别插补时代”,以及本帖的焦点:如何解决数控与伺服之间的指令“发送”和状态的“传送”?
技术问题, 讨论激烈点很正常!
前辈自然有丰富的经验, 但是如果晚辈都差于前辈, 技术就发展不了了!
我认为哲学的思考方法很有指导意义,但是在具体技术问题上, 还是辩证的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 不能统统地唯哲学论; 否则, 就违背了哲学的本质了。
感觉国内的学者专家对国际上行业的发展把握不是很到位, 有点闭门造车。
to 波恩:
“详谈如何“告别插补时代”,以及本帖的焦点:如何解决数控与伺服之间的指令“发送”和状态的“传送”?”
这个问题, 你可以拿个具体的协议分析一下, 看一下协议的数据格式。
我觉得波恩想的应该是: 在总线模式下, 如何根据当前的状态得到伺服下一步的状态? 插补是一种实现方式, 关键是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这个计算, 在多轴情况下如何更快的实现。
似乎可以利用多维的数学模型, 在多维空间上用最优控制来分析解决!
国外产品可以同时控制64个轴,用轴之间插补似乎随着轴数的增多变得非常复杂,应该来说有更好的实现方法, 但是这个涉及到数控系统的核心,很难得到相关的信息!
用安川的SGDH加TRIO的嵌入式模块,可以替代。SANYO DENKI应该也可以,但SANYO DENKI好像SERCOS对中国市场不开放。KOLLOMORGEN应该也行。
to “征”,“野夫”: 本人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1. 详谈如何“告别插补时代”?
2. 如何解决数控与伺服之间的指令“发送”和状态的“传送”?”(这是本帖的焦点)
to “日发机械”:国内目前可能没有,至少本人还不曾知道有,国内有数控企业研究SERCOS III的,用的是铜缆(可用于以太网的五类线),而不是光纤,MTX用的光纤版SERCOS是III版的,还是II的,请予以明确。电机也打算替换,还是只想替换驱动? 就目前国内市场供应和配套情况而言,个人建议整套替换,楼上推荐的Sanyo Denki和Danaher-Kollmorgen是不错的选择。
大家都是理论和经验非常丰富的前辈了,我既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开发家,我只是个用户;
其实很多纯理论的东东我都一知半解,但是我接触的都是实际应用的设备和各种系统,在这里,我要向“野夫”前辈请教:您前面说的关于国产与国外的数控差异在于细微之处,这点我非常赞同, 我们国内的制造业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了,可能也是由于我们本来基础差和要降低成本的关系;但个人认为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是我们么把技术理论应用到制造上,请别和我说么资金,领导不支持之类的话,那还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到位;那么前辈可有比较好的点子为我们或者说为现在的技术人指出一条适合国人发展的道路么?
另外,对于总线控制,我也只是基于以前学过的计算机基础和一些PLC控制总线系统的基础了解上做了点简单分析:个人以为,一套控制系统好比一幢大楼(可能比喻不是很恰当),而总线就是那些公用电梯,当然,脉冲串也可以同时存在,而且脉冲串是楼梯,既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出事,效率就更不用说了;那么数字话总线的效果无异于是超高速电梯。
前辈出差回来,请一定静心慢慢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