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野夫”的上述观点谨表达个人看法如下:
1. 既然承认“数控系统离不开操作系统”,剩下的就是如何理解插补与实时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需不需要,何处需要实时操作系统自然就会明晰。
2. 网络带宽是数据传输率和数据刷新率的承载基础,数据刷新率或许与采样率有某种关系,网络带宽与采样率应该没有直接关系。
3. 如果数控系统采用上位闭环的控制模式,则“高速采样”就不仅仅是伺服一家的问题了,目前有的数控系统(PCB钻数控系统尤甚)已将速度闭环都统一由上位控制,而且刷新率高达100us量级,此时上位操作系统必须解决这样的实时运算和控制矛盾。
4. “控制信息”的向下“发送”和“运动状态的反馈问题与某些下层参数向上层的传送”是不是通讯问题?是通讯,就有媒介,是媒介就有带宽,用多大带宽,则取决于在必要时间内的信息交互量。
5. 本人主张串行实时总线,“野夫”对此持异议,本帖焦点在此,本人和多位网友早已表达了主张串行实时总线的理由,“野夫”不仅置若罔闻,而且至今也未曾表达反对的具体理由,却还要“请教”?! 反对总该有个反对的理由,“野夫”能不能先把自己的观点亮亮?
最后,如果“野夫”真的想了解纳米插补的具体细节,以“野夫”在本帖展示过的引经据典功底来看,还是建议“野夫”亲自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更为妥当。
TO 波恩 关于纳米插补
所谓“纳米插补”,顾名思义,是以纳米来度量用户程序所给定的几何精度,并将轴的轮廓运动通过插补迭代离散为纳米级精度下的数字量发送给伺服驱动器。从机床的实际运动精度来说,这种纳米插补至少意义不大。
再假定上位机向伺服驱动器发送x μm的位置指令,伺服驱动器中的嵌入式处理器收到x μm的运动指令后,执行以下规则便可, 例如,(x左移9位)﹣(11000左移x位);或者更简单一点,(x左移9位) 即可,如果2.4﹪的误差是允许的。由于机械系统对位置的实际分辨能力不超过0.2 μ,
回复
向野夫前辈请教几个问题:
采样频率和数控系统的带宽(指控制系统带宽)有什么关系?
高速采样系统对操作系统有什么影响?
在系统架构上,怎样避免高速采样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影响?
当前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于数控系统有什缺点?
请分析以上数控的基本问题!!!
既然“控制信息”的“发送”“当然是通信问题”,又为何要“宁可将其涵义降低一点,视为发送更为适宜”?如何降低?
“野夫”不会是在玩白马非马,抑或认为“能抓得住耗子就是好猫”?
关于纳米插补,看来“野夫”真的是懒得参考本人的建议去深入了解其技术内涵和工程意义了,也许是认识论使然。对于“野夫”在“213楼”再度表达的观点,本人也只能说再度“领教了”一回“野夫”的“高见”!
我知道有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都克服了野夫先生关于数控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的所有问题。
通过这个产品, 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当前数控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而是野夫前辈对当前的数控发展方向太不了解了,或者说野夫前辈的某些观点存在很大的错误!
野夫先生杞人忧天了!
“我知道有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都克服了野夫先生关于数控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的所有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或者给个链接。
“波恩”在一些方面无法认同“野夫”对数控的理解和看法是事实,又岂敢“鄙视”!?
关于纳米插补,本人并非惜言,只是本人并非“数控中坚”,也不曾开发过数控软件,虽然个人从数控加工和功能的角度认同纳米插补,但针对这样一个看似颇有争议的数控概念,要是真的论道,恐怕也只能落得个贻笑大方了,所以才会一而再地建议“野夫”亲自进行信息检索,以便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概念的功用和价值。当然了,如果“野夫”固执先入为主之己见,没兴趣了解也就两说了。
谢谢“征”! SIMOTION有些许了解,但是没看明白的是,西门子的SIMOTION和SINAMICS在将来与目前的SINUMERIK系列数控系统(主要指840D等)和SIMODRIVE驱动体系(主要指611D)的关系,是替代还是并存?
感觉SINAMICS S120完全取代SIMODRIVE 611D应该没有问题,虽然SINUMERIK 840系列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十几年,可是SIMOTION有可能在数控应用领域完全或部分取代SINUMERIK吗? 还是各行其事,SINUMERIK继续在数控领域,而SIMOTION更多地用于广义运动控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