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ANUC的NC,它的控制从APC、AIAPC、AICC、AI NANO CC、AI HPCC、AI NANO HPCC,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进入使得加工的精度上了个台阶,还有先行轮廓控制(AICC)的出现真是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个功能的出现彻底把国产系统抛到了后面,而使得它和欧洲系统可以真正抗衡,至于后来NANO插补和NANO编码器的出现,以我实际加工的经验到还真没什么进步,我觉的是它的噱头,也或许是更适用于更高档的机械体,至少大陆和台湾的机械用了它和没用它是没什么差别。64RISC应该不是用来运算纳米插补的,因为NANO只需要把CPU从386升级到奔腾就可以。RISC是用来实现它的高精度控制(HPCC)的,下面是它的部分调整参数:
8420 180 预读单节数目(0:120个单节)
8451#4 0/1 当使用基于切削负载时来比例调整的机能,就需要设定为1。(当机器的Z轴为低钢性时,才需要使用。)
8456 8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2的调整率
8457 7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3的调整率
8458 6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4的调整率
8475#2 1 转角时自动减速机能有效
8475#3 1 在圆弧补间时,依照加速度来决定速度机能有效
有关欧洲的西门子和海德汉的高档系统,从它的各种资料里,都看不到什么新功能的出现,但它们在精度这块就是高日系一头,我个人认为是欧系的NC要落后于日系,而伺服和电机(包括编码器)侧远远高于日系,而且从几个大品牌的对比也能看的出,编码器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日系的高档用的还是海德汉的(但FANUC的有NANO的就是自己的)。
因为在实际的切削过程中,最大的误差因素来自机械,自控是要去干涉掉这些误差,所以发展方向还是取决于机械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机床的精度30%是系统50%是机械20%是人(程式等方面),现在的系统我个人认为在精度和速度方面已经快到头了,剩余的只是人机性和价格方面的文章了,而机械方面由于特殊的原因,可以说没怎么发展过,所以数控系统的发展突破还的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