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让更快带来更好 点击:33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62帖 | 9回
  • 年度积分:126
  • 历史总积分:1229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5-11-04 15:39:26
楼主

不久前,冯恩波老师邀请几位好友小聚。期间,冯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他目睹一家企业在配料时,就让大模型根据其要求计算配方。果然,大模型迅速给出了算法和结果。随后,冯老师让大模型计算该配方的效益,结果显示每年可比人工配方节省4000多万元。再进一步询问大模型:若将原料从7种减少到3种,该如何调配?大模型同样迅速作答,并表示减少采购种类可再降低6000万元的采购成本。听到这个案例,我眼前一亮。


在企业工作了几十年,关于利用算法配料以降低成本的说法屡见不鲜,往往不会特别关注。然而,为何对冯老师的案例格外感兴趣呢?因为冯老师的做法契合了一个重要信念:用更快的方式带来更好的结果!


通过编程解决配料计算问题并不新奇。但对于新系统和技术,很难确保开发成果符合实际需求。况且,实际情况会随时间和场景变化,原有系统可能失效,导致项目失败概率极高。而冯老师借助大模型,能够快速建模、评估和修正,迅速得出符合需求的方法,且在面对需求变化和用户异议时也能迅速调整。


这种做法实际上符合控制论中的核心思想——“反馈”。维纳认为,人们的认知(如模型)难以做到完全准确,但通过反馈机制可根据误差进行修正,从而获得高精度结果。利用大模型解决问题,便于引入操作人员的反馈,实现即时修订。


众所周知,许多科技工作本质上是一个探索过程,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订假设,本质上也是反馈的过程。数据分析往往正是这样的探索工作。


我曾参与一个数据分析项目长达十余年。日常工作是使用SAS软件制作图表,再根据图表情况调整数据和分析方法。得益于当时计算机的高性能和SAS软件的便捷,我能在几秒钟内完成一次反馈,每天进行成百上千次反馈。正是通过这种“笨办法”,我的项目得以完成。


然而,人工操作毕竟效率有限。当时我便设想:若能编写一套程序,使其按我的思路不断调整和反馈,或许几天便能完成数年的工作。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反馈遇到的问题极具个性化,需依赖经验判断,我未能实现这一设想。最近出现的Palantir让我惊叹:这不正是我当年梦寐以求的吗?


为何冯老师能给出这样的案例?为何Palantir会在当下诞生?原因在于大模型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大模型的主要应用场景并非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而是人机结合的场景,尤其在研发设计、采购销售、用户服务等领域。在这些场景中,机器能帮助我们快速反馈迭代,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快带来更好”应成为我们的信念:

人们为何发明计算机?因为计算机运算快!冯·诺依曼为何强调使用电子管、放弃机械结构?因为电子计算更快!摩尔定律发展数十年,重要成果之一便是计算机计算速度的提升。人们为何发明高级编程语言?因为高级语言能加快编程速度!近年来,工业软件为何盛行?因为使用工业软件能提高工作效率。工业互联网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智能的机器”,为何需要“智能的机器”?因为与人工采集数据相比,机器采集更准确且迅速。实际上,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任务也是让企业更快响应内外部变化。


在大模型时代,“更快带来更好”的机会愈发增多。许多企业强调“PDCA持续改进”,强调“不犯二次错”、“出现问题找到根源”。然而,为何真正践行这些信条的企业并不多?因为实施这些措施需要时间,若耗时过长,事情可能变得不划算,甚至“延迟的正确变成不正确”。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意指计划往往难以奏效。但在大模型时代,“计划能赶得上变化”。这种改变,是一种本质性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各界关注。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qila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523回
  • 年度积分:9
  • 历史总积分:3767
  • 注册:20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25-11-06 12:00:17
1楼

不过我想知道,这个大模型推算出来的配方有没有可实施性,理论和实际有时候是有差距的

回复本条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