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深化:工控机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计算单元,其需求直接受益于智能制造的普及。无论是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还是智能物流、智能检测等环节的落地,都对工控机的算力、可靠性和接口丰富性提出了海量需求。
“国产化替代”成为主旋律: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到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都在积极采用国产工控机品牌。以研祥、华北工控等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凭借本土化服务、快速响应能力和不断提升的产品可靠性,正在从过去的“可用”向“好用”迈进,逐步蚕食西门子、研华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份额。
新能源:在光伏、锂电的生产线和储能系统中,工控机被广泛应用于流程控制、数据监控与能源管理。
低空经济: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测控、仿真与地面站系统,需要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工控机支持。
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AI在工业质检、分拣、预测性维护等场景的落地,催生了带有GPU加速能力的AI工控机的需求,用于在边缘侧进行实时推理。
智能化与AI赋能:传统的工控机正在向“边缘智能服务器”演进。产品内置AI加速模块(如GPU、NPU)成为高端市场的标配,使其能够直接运行视觉识别、算法模型,实现智能化升级。
行业专用化与定制化: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所有场景。市场呈现出强烈的定制化趋势,厂商需要针对特定行业(如医疗设备要求严格的电磁兼容性,轨道交通要求抗震动冲击,户外应用要求宽温工作)提供深度定制的主板、接口和整机解决方案。
绿色与低功耗设计: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无风扇、全铝鳍片被动散热的设计日益流行。这种设计不仅节能,还减少了因风扇故障导致的系统宕机,提高了可靠性,尤其适合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工业环境。
国际品牌:如西门子、研华等,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和完整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生态,在高端复杂应用、跨国企业项目中依然保持着较强优势。
高端核心器件依赖:尽管整机制造国产化率很高,但部分高端CPU、芯片组等核心元器件仍依赖进口,供应链的完全自主可控仍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
技术积累差距: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底层软件的稳定性与兼容性方面,国内部分厂商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