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背后,国产高端PLC的突围之路 点击:9 | 回复:0



抬头望向月亮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8帖 | 0回
  • 年度积分:67
  • 历史总积分:67
  • 注册:2025年8月19日
发表于:2025-10-09 09:44:58
楼主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是当前中国制造业自主可控的核心攻坚领域,而在这场艰难突围中,国产高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设备的“控制大脑”,其突破进度直接关系到半导体装备自主化的深度与广度。

半导体设备对PLC的极致要求

半导体制造是工业领域中对控制要求最严苛的场景之一。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不仅需要纳米级的运动精度,更要求控制系统具备极高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具体而言:

多轴精密协同:例如晶圆传输机械手需要多个伺服轴在微秒级内完成同步插补运动,位置误差需小于0.01mm;

高速响应:工艺腔室的气体流量、温度控制需在毫秒级内完成调节;

长期稳定性:设备需24小时连续运行,年均无故故障时间(MTBF)要求超过10万小时。

长期以来,此类高端PLC市场被德国倍福、西门子、日本三菱等品牌垄断,它们凭借底层芯片、实时内核和总线协议的深厚积累,构建了极高的技术壁垒。

国产PLC的突围路径

技术攻坚:从“可用”到“可靠”国产头部企业(如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等)正通过自研芯片、实时操作系统(如基于Linux的RTOS)及高速工业总线(如EtherCAT主站)打破底层依赖。例如,某国产PLC已在分选机上实现128轴同步控制,同步抖动控制在100纳秒以内,初步满足封装设备的需求。生态协同:与设备商联合开发国产PLC厂商与半导体设备企业深度绑定,针对特定设备(如清洗机、划片机)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定制化功能块、工艺算法包,逐步替代进口产品。某国产PLC在国产氧化炉上的应用,通过定制温度控制算法,将温控精度保持在±0.1℃以内。场景突破:从低门槛到高价值环节优先切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辅助设备(如温控系统、传输机械手),逐步向核心工艺设备延伸。例如,国产PLC已在部分国产CVD(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气体流量控制中实现批量应用。

挑战与未来

国产高端PLC仍面临诸多挑战:底层芯片依赖进口、软件生态薄弱、高端客户信任度不足等。未来突围需聚焦三方面:

持续投入底层技术:攻克自主可控的实时内核与协议栈;

构建开放生态:联合芯片企业、设备厂商、高校形成创新联盟;

深化行业融合:将工艺知识沉淀为标准化功能库,提升行业适配性。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国产高端PLC的突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链协同的考验。唯有通过持续创新与生态共建,才能实现从“替代”到“引领”的跨越。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