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我非常钟爱的理论之一。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新回顾一下。然而,在我的实际工作里,直接运用TRIZ方法的机会比较少。后来我发现,这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TRIZ主要起源于机械电子等领域;而我面对的是软件、信息和控制等专业问题。再后来我又意识到:TRIZ主要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可我面对的往往是工程方面的问题。随后还明白到:TRIZ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幸存者偏差”的影响:TRIZ是对几十万个发明专利归纳得出的,这些成为专利的技术都是“有解”的;但对现实中的创新者来说,常常是“无解”的。专利里“有解”的问题,往往要经过一个“变通”的步骤,把“无解的问题”转化为“有解的问题”。如果只总结成功后的案例,自然就看不到这个转化过程。
近期我认识到:“变通”过程属于系统思维。之前写文章时,AI建议我把“变通”过程阐述得更清楚些。今天在高铁上,正好可以写一写。
变通的第一种方式是“提级”:把小系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在大系统中解决。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在小系统里的目标,实际上是为了达成大系统目标的要求。但是,达成大系统目标的要求,并不一定需要小系统完成特定目标。典型案例为:某钢厂的产品容易冲裂。后来发现:原来是杂质P超标了。不过,要把P含量降低,成本非常高。专家提议:只要提升C含量、降低Mn含量,即便P含量高一些,也不会冲裂了。在这里,大系统的目标是钢材不冲裂,小系统的目标是降低P含量。只要对系统作出调整,不必实现小系统的目标,就能达成大系统的目标。
另一种常见的状况是:在大系统中为小系统创造条件。例如,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时,蒸汽机重达8吨。这么重的车辆无法在普通道路上行驶。也就是说,很难在系统内部解决问题(如减轻蒸汽机重量)。解决的办法,是在大系统中创造条件(铺设钢轨)。
第二种变通其实就是把目标“降级”,只前进半步。例如,我们无法做到“长生不老”时,可以追求“延年益寿”;无法杜绝事故时,可以去减少事故、减轻事故的危害;一次难以成功时,通过反馈迭代接近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领先半步”。
这些思维方式,在TRIZ中提到的相对较少。为什么呢?我发现:TRIZ较少提及两类问题:技术性能与经济性的矛盾、安全稳定性的问题。这两个矛盾,恰好对应了我常说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我所说的技术可行,不是技术原理的实现,而是在各类场景下安全、稳定、可靠地实现。也就是说,系统外部的大系统往往会引发问题。这时,应对系统外部的随机干扰和变化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于是,从大系统的角度解决小系统的问题,就十分普遍了。特别地,我讲数字化时经常提到一个观点“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和天花板”。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系统”只是一个“子系统”,往往需要在更大的系统中思考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系统大于技术系统。所谓的经济可行,就是低成本、高效率、及时地解决问题。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不是技术如何实现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具备经济性。这时,我们可能会采用“不太好”的技术,以换取更好的“经济性”。这也会产生许多需要“变通”的问题。
依据我的理解,TRIZ谈到的科学原理都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场),这在空间上往往距离较短。所以,往往针对较小的系统。但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所说的系统,往往是车间、企业、供应链等大系统。因此,数字化时代,往往更需要系统思维。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熊彼特的那句话:发明不等于创新,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才是创新。企业创新的视野,应当突破技术系统的边界。这便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强调的问题。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