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概念是螺旋式的增长和上升,出现突破点的时候应该回归到平滑的曲线上,而不是忽快忽慢,忽高忽低。这种新常态之下智慧交通行业有它的几个特征和转变,可以总结为六条。
第一,中速到高速。
这也许和我们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相反,原来的是从高速到中高速。但城市智慧停车建设在今年开始依旧会以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产业各方都回归到了一个理性的高速而不是盲目的高速。2016年由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市场上很多项目延期了,2017年本身在调整结构,国家对实体经济推进之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和新的资本进入之后,智慧交通项目建设会产生一个井喷,因此未来新常态之下智慧交通行业的特征是从增速到提速。
第二,数量到质量。
从数量到质量可能不用赘述,发展的模式已经从简单粗暴的模仿速度型的增长变成了向质量和效率型快速成熟的增长。
第三,产品到服务。
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已经从产品的销售转向了解决方案或者复杂业务分析以及运营服务的角度,甚至是重新组合来为完成另一个方向、另一个领域的销售模式,也就是常说的从Sales走向Server。
第四,技术到业务。
我们以前比较专业,引导用户和使用方进行业务的管理和交通模式的变化,其实在这种运作之后突然发现这条路可能走偏了,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归根到底还是业务主导技术。
第五,两极到均衡。
我们城市交通有两个部分的队伍:一部分是快速领先,包括我们的企业和城市有排头兵。然而在中国的交通市场,县域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也有智慧交通市场或者智慧交通建设,但相对落后很多。这两个极端在过去的三到五年,尤其是在2016年非常凸显。这里可以用到一个毫不夸张的词——信息匮乏、技术落后。我们有的单位甚至采购信号灯和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之后不能使用,原因是当时没有采购信号灯控制系统和电子警察的录入软件,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种“故事”实际是事实,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六,综合到细分。
以前我们总是关注于单一,强调综合智慧交通系统,打通横向的脉络,其实未来新常态之下我认为会在多个细分的专业领域,包括以交通工程为基础的多维度精度纵向发展,也就是常说的一毫米的宽度里面打造一百米一千米的深度。
总体来说新常态下智慧交通的特点就是瓶颈的突破到要素的转变。
城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项目建设应当突破现有的瓶颈,不应当还局限于信号灯控制、电子警察、道路监控传统的三样建设内容,应当赋予它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上的采集、感知、传输、归集、分析、控管、预警、评估、运维、管理、服务等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原有的要素将轮换位置进行转变,可控范围内由中高速向高速发展,满足覆盖面数量的前提下快速提升质量,由纯粹产品的销售转向专业定向服务的有偿享有,由技术主导管理转向业务引领技术,由狭义智慧交通系统向广义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转变,协调技术人才、资金平台、信息技术的有序协调轮转,使其更具有智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