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的技术概念层出不穷,跟上步伐的确有点吃力。对于城市交通来说,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尚在路上,智慧交通的概念又铺天盖地地袭来,众说纷纭的概念差异、各地追赶潮流推出的各种计划,以及出于不同理解的各种报导,造成了许多迷惑与混乱。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说,过于追逐新概念并无太大意义,但是理解交通从“信息化”到“智能化”,进一步迈向“智慧化”的进化路径,还是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称之为“智慧交通”,当然与城市智慧停车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曾撰文给智慧城市下定义,他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将数字城市、物联网与云计算三个概念的融合。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系统整合。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
这些深入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细致的判断证据,是智慧交通系统功能的显著特征。
当然,上述部分只是智慧交通中的个别“神经元”,在应对更加重要的决策问题,例如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时,需要多个“神经元”协同工作,才能够帮助决策者明晰“可以不依赖于小汽车的城市”架构,以及推进路径。
根据类似考虑,“智慧交通”可以视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高级阶段,更加强调对城市交通的系统管控、科学决策和演化引导,或者说更加强调了系统中枢智慧的功能提升。
以公交系统为例,智能交通概念下对系统结构的理解如图2所示。但当系统逐步演化为智慧公交时,其系统架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相应的任务也从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提升为引导城市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转变。
伴随发展需求的深化和变化,相比早期智能公交,必须增添更多的政府管理决策功能。一方面利用政府管理中的线路审批、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等权利,为公交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治理模式的改革,促使公交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适应需求、更高质量的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数据深度加工,探寻背后因果及规律的任务。例如图4所示公交专用道运行车速受到具体交叉口影响程度的分析,图5所示的公交专用道客流状态与沿线建成环境之间的关联分析,图6所示的基于IC卡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链接,进行乘客对象类别细分基础上的服务改善诉求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