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经历近3年的“相对去产能”,当前总体已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在需求扩张、价格回升、库存回补推动下,2014年制造业投资有可能超预期。就市场投资逻辑而言,应坚持逆袭到底,在2014年2-3季度短周期见顶前,“中游逆袭”的逻辑将不断强化。
产能过剩短周期内有望改善
2012年年底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在经济增速下台阶、内外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仍将会是明年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挥之不去的痛吗?
周金涛:产能过剩问题既是结构问题,更多的是周期问题;产能过剩是经济衰退潜在原因,需求好转则必然会提升产能利用率、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能过剩会一直存在,产能利用率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但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产能过剩问题有阶段性改善的可能。
实际上,自2011年中国库存周期下行之后,中国就一直处于产能收缩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能投资和产能利用率都处于边际递减趋势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需求增长仍处于相对匀速的状态,从而在三年之后,伴随着第一库存周期的调整和第二库存周期的启动,供需渐入均衡状态。
以我们的估算来看,中国的长期产能利用率大约是83.5%,与1991年前的日本相当,即便最低时(2008年12月),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也在79%,本轮短周期调整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从2011年7月的85.6%下降至2013年5月的81.09%。未来除非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否则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中枢仍难以下降,而更大的可能是随着短周期的波动而变化。自2013年7月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正逐渐回升,10月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反弹至81.74%,离83.5%这一长期均衡水平仍有一定距离,但产出缺口已经先一步回归均衡。从历史看,1个季度之后,产能利用率有可能回归到这一长期水平。
从制造业投资来看,自2012年8月开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持续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水平。从相对角度看,制造业已经持续1年左右的“相对去产能”,一旦出现制造业投资超越全社会投资,这一趋势通常不会很快终结。2013年7月以来,制造业投资触底反弹,正是本次短周期“双底”反弹的最大推动力,10月制造业投资已重回其长期趋势,再次临近扩张边界,“去产能”也达到一个均衡边界。
我们等了三年,并未如期实现去产能和去杠杆。也许2014年上半年表现出的只是周期的弹性增加问题,而市场就不应该对所谓的去产能和去杠杆问题做一些思维训练吗?这就是周期股估值提升的基础。
这是否意味着明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这种反弹趋势,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问题不会恶化?
周金涛:这种可能性很大。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以及出口回升、最终消费及投资贡献稳定前提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8%或更高是有可能的。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是当前市场分歧比较大的两个方面。我们的结论是,虽然2014年地产投资难有很高增速,但拐点仍未到来,至少地产投资不会构成经济增长的负面约束。制造业当前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状态,在需求扩张、价格回升、库存回补推动下,2014年制造业投资有可能超预期。
中游逆袭至少持续到明年三季度
你一直强调要从内外周期共振的角度来看待周期股的投资机会,也坚持将周期逆袭进行到底的投资逻辑。你在9月提出,逆袭存在向中游蔓延的可能性。目前来看,中游逆袭是否成立、是否可持续?
周金涛:从今年7月以来的行业涨幅榜来看,信息技术和食品涨幅最大,仪器仪表、电器机械、交运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涨幅甚至比创业板指数涨幅还高;纺织、非金属、服装、化工等传统行业涨幅也在20%以上,表现比全A指数强,而上述提到这些行业基本上均属于中游行业。可见,“中游逆袭”确确实实正在上演。
“中游逆袭”还能不能持续,其实上面已经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盈利来看,我们的测算显示,专用设备、金属制品、交运设备、纺织、服装、化工、非金属、通用设备、黑色金属等主要行业的缺口、投资、库存、价格以及盈利都是向上的,这些行业或正临近均衡状态、或已越过均衡状态;信息技术以及电器机械虽然库存仍然回落,但盈利增速比较高;煤炭行业则属于比较典型的“被动型库存减少”阶段,也预示着基本面已经开始好转;有色行业则仍处于“量价齐跌”的寻底过程;医药及饮料则仍处于盈利增速回落中。可见,传统行业的基本面大多已经出现改善,这正是“中游逆袭”的行业基础。
具体到上市公司,2002年,银行除外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为14%,2013年基本也能达到近似水平;而2003年非银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高达32.8%,在PPI水平相近、经济周期状态类似下,2014年非银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也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到30%左右。如果用2003年行业盈利增速情况来映射具体行业的话,综合、交运设备、家电、黑色金属、机械、有色金属、电子、化工等行业盈利增速有可能居前,而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上游。
中游逆袭也就是你明年的投资策略?
周金涛:在观测到周期力量开始衰竭之前,我们将持乐观态度,“中游逆袭”仍将持续,关注交运设备、纺织、纺织服装、机械、化工、非金属、金属制品、家电等传统行业,也关注煤炭基本面触底及有色触底后的波段机会。
IPO重启之后,市场将会更关注经济的基本面,主题光芒仍掩盖不了基本面的好转所带来的投资机会。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传统行业是唯一选择,只不过在当前时间点上,配置基本面改善甚至盈利能加速增长的行业,或能收获盈利加速和估值提升带来的双重好处。
这并不意味着成长领域就此偃旗息鼓,主题投资仍将是2014年重要的投资逻辑,比如,军工、生态农业、移动互联网、文化传媒、环保、新能源、国企改革、自贸区地图、海上丝绸之路等。2014年,风格将不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反而,趋势将更为重要,周期与成长轮动将是最显著的特征。所以,我们主张,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中游逆袭与周期、成长轮动。
顶着“产业革命”的光环,屡次受到市场热捧的机器人概念板块,近日再添“新丁”。
慈星股份(300307,收盘价9.50元)12月10日公告称,拟与固高科技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合资经营机器人驱动及控制系统项目。无独有偶,巨轮股份(002031,收盘价7.86元)12月11日发布的定增方案中,也宣布将投资2.5亿元建设工业机器人项目。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包括秦川发展(000837,收盘价6.78元)、上海机电(600835,收盘价16.64元)、亚威股份(002559,收盘价14.60元)、博实股份(002698,收盘价24.37元)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先后涉足工业机器人。
对于机器人投资热,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机器人产业潜力巨大,但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应用范围有限、需求不足等瓶颈。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应用市场进行细分挖掘,或是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机会。
“机器人”阵营再添新丁
慈星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成立的芜湖固高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公司出资350万元,持股35%;芜湖滨江持有40%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投资建设的“机器人驱动及控制系统项目”总投资额为1.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5000万元,建成后年产机器人控制器5000套,2016年项目达产之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净利润1393万元。
慈星股份主营电脑针织横机研发,这是公司首次涉足工业机器人行业,公司开拓新业务领域的意味明显。
12月11日,巨轮股份发布了定增预案,拟以不低于6.56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300万股,募资总额不超过10亿元。所募资金中的2.5亿元将投向“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形成50套面向轮胎行业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和30套面向机械加工行业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为2.28亿元,税后利润为4890万元。
与慈星股份不同,巨轮股份此次投资意味着公司“全面造人”计划的开始;公司此前就已经研制出多个规格型号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并实现了小批量的销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工业机器人由于顶着“产业革命”的光环而备受市场追捧。工业机器人龙头机器人(300024,收盘价42.68元)在2009年11月上市之初,短短两个半月股价即翻倍。另外,自2012年4月到2013年7月,公司股价仅一年多时间便从16.40元/股上涨到52.00元/股。
今年以来,涉足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更是络绎不绝。2013年7月,秦川发展公告称,计划投资1.94亿元建设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预计2015年达产。
同月,上海机电出资2.62亿日元,入股纳博特斯克(上海)传动设备商贸有限公司,发展精密减速机。2013年9月,新时达宣布使用超募资金5000万元设立机器人业务子公司,建设年产1000台(套)机器人产业化项目。2013年11月,亚威股份以1250万欧元购买德国徕斯公司部分机器人技术,并与其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机器人本机和系统自动化集成开发。
细分市场存发展机遇
对于多家公司蜂拥进入机器人行业,一位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像之前的页岩气概念、光伏概念一样,各家企业一拥而上,对于行业的理性认识还不够,炒作意味大”。他认为,机器人行业的利润来自于核心零部件及技术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科研和资金双向投入才能实现。
资料显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四个部分,分别占生产成本的22%、24%、36%和12%左右。虽然目前国内的研发技术和水平有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差距。
“其次是国内的机器人应用范围问题。目前来看,工业机器人面临着价格太高、后期维护成本大的问题。对于目前低迷的机械和制造行业来说,进军机器人不是最佳选择。同时,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高精度的产品制造行业,国内相关需求并不多。”上诉分析人士表示。
兴<此处内容被屏蔽>券研报显示,工业机器人项目要达到年产500台整机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但数据显示,2012年,除机器人销量达1200台之外,其他公司年产量均不足400台。目前的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核心零部件的研发。
上述分析人士还认为,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存在片面追求技术的误区,认为产品高科技即等同于高利润;实际上,整机生产只是一个方面,软件系统和集成系统的开发更关系到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在进行技术研发之前应瞄准下游目标企业的功能诉求,针对相应的方向做针对性的研发,才更能体现机器人产品的增值效益;对应用市场进行细分挖掘或将是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机会,像巨轮股份等一部分围绕自身主营业务打造智能化产业的公司,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产业内基础,因此其机器人产品更容易受到下游相关产业链公司的青睐。
数据显示,国内对机器人需求最多的为焊接机器人,其次为搬运机器人和装配机器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占了机器人需求的33%,电子、电气占31%,其次为橡胶塑料、金属加工等行业。
11月中旬,在加工分厂热处理车间里,经过国产技术改造的美国多用炉2号炉开工生产,并且运行良好,缓解了热处理工序的生产压力。
今年8月,美国多用炉2号炉用来提升炉门的液压油缸发生故障,经检测是设备使用多年在高温下密封损坏所造成的。按常规要更换炉门整套液压系统,但时间长、花钱多,至少需要15万元。在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购原装配件当下显然行不通,但生产不能耽误,设备必须尽快修好。面对维修难题,综合分厂维修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制定了用国产件、自制件替代进口件的维修方案,通过精心设计,巧干快干,自制出设备的连接部件,安装了国产密封装置,仅用了半个月时间,花费4000多元,就完成了炉门液压系统国产化改造,经过多次试验,其安全性、技术性完全达到了使用标准,节省技术改造投资14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