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07-21 09:03:14
楼主
成都女老总倾资安置300多名受灾群众,她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但仍将继续奉献爱心
忙了一天,下午5点,包莉君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休息一下。房间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锦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救助之恩永生难忘”……全是她曾经收留的灾区群众以及有关政府部门送来的。这两天又陆续收到了10多面,因为没地方挂,堆在桌子上。“毕竟是人家的一番心意,也不能随便放着。”想到这儿,她又撑着站起来,开始整理这些“沉重的谢意”……
从最初的供应10多人的吃住,增加到100人、200人,再到最多时的300多人,地震以来,这位崇州市大划镇高山流水园艺公司的女老总,把公司的生意停掉了,员工们也加入到这个临时安置点的管理工作上来,园林里栽种的名贵花木,因疏于打理死了不少……两个多月来,她为自己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和替政府分忧解难备感欣慰,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
停掉生意的女老总
包莉君说:“没想到会来那么多人,但是人家家都没了,总不能这个时候把他们拒之门外吧?”
去年年初,和丈夫离异后的包莉君在崇州市大划镇租了200亩土地新建了公司的一个园林基地,种植名贵花草树木,她经营了4年花草生意的积蓄,大部分花在了这里。今年初,为了节省开支,包莉君把在基地靠路边的一块地平整出来,修建了几排平房,打算租给别人开农家乐。
地震后,这几排平房先后为数百名受灾群众遮风挡雨。
5月12日至15日,包莉君组织公司20多名员工奔赴灾区,送去吃的、床、被子和衣服,还有8万多元的药品。在绵竹汉旺镇,她顺道捎上了10多位受灾群众,心想,“也就10多个人的生活,即便养他们半年、一年也不成问题。”
当她回到大划镇时,惊讶地发现基地里已经住进了40余名受灾群众,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人还在不断增多。16日晚,基地里已经收留了100余名灾区群众。包莉君赶紧张罗起大家的吃住,买床、买被子、买衣服,还有牙膏、牙刷、毛巾、热水器、电视、餐具……人手不够,包莉君就让公司的员工都到安置点里上班了,生意就此停了下来。
上百人的吃喝花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水和电也是一笔大开销,她找来电力公司人员增大了用电功率,又购置了7台电热水器供大家洗澡,还新打了两口水井。
一位姓周的大学生志愿者一直在这里担任会计。她告诉记者,5月13日到6月9日,安置点里的每一笔开支,她都记得清清楚楚,不到一个月,包莉君就花了139000元。
5月18日,崇州市鸡冠山的138名灾区群众被送到这里安置一个月,政府在这期间为这里配备了相应的医疗室,送来了一些米、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包莉君的压力。大划镇镇长周正祥介绍,最多时这家小小的农家乐里住了300多人,他去过安置点很多次,为这个女人的坚持而感动和佩服。
停不下来的“大保姆”
包莉君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是被自己最初盛大的爱心,以及后来灾区群众沉重的谢意裹挟着,停不下来了。
地震前的包莉君一直住在成都,家里请了两个保姆,吃饭、买菜从来不是她操心的事,每隔3天,她就会去美容院做一次脸,生活过得非常滋润。现在,她成了安置点里灾区群众的“大保姆”,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成了她的事。
以前不买菜做饭的她,现在需要为每顿饭菜精打细算。“人多,几乎两天就得吃一头猪,米、油也都不可细算,每天都得花七八百元以上,一罐气也只能用上一两天。每天加起来,数目惊人了。”为了节约中间费用,每天一大早她都要开着车去附近的农户家采购新鲜肉菜。
包莉君的老母亲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减肥,包莉君晚上一般不吃饭,现在每天晚上她要吃两碗干饭,还比以前瘦了。“太累了,一天能坐下来的时间都不多,忙起来的时候,晚上就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经常半夜三更的还要送人去医院看病。”前不久,母亲突然患了阑尾炎,安置点里的事让包莉君脱不开身,她只得给在外地的弟弟打电话,让他赶到医院去为母亲的手术签字。一直到母亲出院,她都没有去过。
而安置点里的任何人生病了,她都亲自送到医院。汶川县草坡乡两河村村民杨明刚在地震前遭遇车祸,腿骨上的钢板在地震逃生中松落了,造成积水,膝盖肿得比大腿还粗。包莉君把杨明刚送到医院,垫付了医药费。小伙子刚做了手术的第三天就悄悄出院了:“住院每天都得花2000多,确实不好意思再花包大姐的钱了。”包莉君听到这话,急了,她又忙了一天,四处联系把他送到了医院。
包莉君曾经救助过的一个绵竹小伙子,省下存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给她送来了一面锦旗,让她特别感动。像这样的锦旗已经挂满了包莉君家的四面墙。她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是被自己最初盛大的爱心,以及后来灾区群众沉重的谢意裹挟着,停不下来了。
根据公司会计统计,目前,她光是花在安置点里的钱就已经超过了30万。公司的生意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前段时间,湖北的援建单位决定在她的园林里援建一批板房。她紧急转移5亩地的金桂花树,腾出板房用地,天气太热,这些每株都在千元以上的树苗移动之后再没有栽活。包莉君损失惨重。
要向朋友借钱的包大姐
“老在这里总不是办法啊,我们的家毕竟在汶川,如果大家把包大姐也吃成‘受灾群众’了怎么办?”汶川县委常委江中渔对安置点村民说。
“一个女同志,做到这样,确实不容易。”汶川县委常委江中渔曾多次到安置点看望灾区群众,对于包莉君的难处,他知根知底。前两天,他和汶川县委书记以及草坡乡乡长来到了安置点,组织村民们开会,劝他们回汶川重建家园。
“路已经打通了,板房的规划我们都做好了,我们的家园重建还得靠我们自己啊。再说了,每家的补助得大家才能领啊。”县领导们把最新的救助政策给村民们做了介绍。
“回去,我们也想,但是雨季还没过,山已经被震碎了,万一又发生泥石流,我们该怎么办啊?”苏代林大爷很困惑。
“现在谁都不能保证回去就一定不会有泥石流,但是老在这里总不是办法啊,我们的家毕竟在汶川,如果大家把包大姐也吃成‘受灾群众’了怎么办?”江中渔抛出这个问题。
村民们陷入了一片沉默。回去,未来显得困难重重;留下,好心人又会受到连累。两个选择都让他们为难。下午县领导走后,大家又讨论了起来,最终,大多数年轻人决定回去,“再拖到10月份,天就要凉了,还是得在这之前把家建好。”
第二天,由于头天下了一晚上的雨,通往草坡的路又被泥石流阻断了。截至记者发稿之日,村民们依然没有定好回汶川的时间。
而包莉君盘算着:孕妇李志琴的预产期就快到了,应该早点为她联系好医生;安置点的正常开销还得继续,最近,得向朋友借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