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串级调速的再讨论 点击:2818 | 回复:38



王献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
  • 注册:2006年7月25日
发表于:2006-07-27 10:34:00
楼主
    前几天,在该论坛中看到了王仁祥老师阐述的对串级调速的见解,感觉建树颇深,我也是从事交流调速工作的一个分子,但对串级调速的认识有不同的理解,我将我的一些观点这在简单的表达出来,希望各位从事调速工作的同志,为之共同探论,各抒已见,更希望得到王仁祥老师的指点,就像王仁祥老师在论坛中所说的我们要以科学严谨态度来认识中国调速技术的发展。
    我认为串级调速源于英语“cascade control”,意为“级联控制”,系指当时异步机转子与外附的直流电动机两级联接所形成的调速,虽然后来改进,用静止的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和变压器取代直流电动机,但串级调速的称谓被习惯地沿用下来。
    十几年前,串级调速作为一种高效率的交流无级调速曾经盛行一时,随着近代变频调速的兴起,串级调速日渐萧条,被误认为是落后的调速技术。串级调速真的比变频调速逊色吗?实际上,串级调速在效率、机械特性等本质方面,和变频调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高压串级调速的经济性明显优于变频调速。尤其在高压大容量风机泵类节能方面,串级调速的某些优势表现的更为明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近代工业迫切呼唤交流调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风机水泵调速节能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反思,如此轻率地放弃串级调速是否明智? 
    如何评价交流调速技术的优劣,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标准。但普遍的共识是:⑴ 效率高;⑵ 调速平滑即无级调速;⑶ 调速范围宽;⑷调速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谐波、功率因数等)小;⑸成本低廉。如果把高压型变频调速和串级调速应用作以对比,就会发现变频调速并非如我们期望的那样理想,而串级调速也不象我们评价的那样逊色。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之所以产生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调速理论误导所致,当然,也和串级调速当时技术上存在缺陷有关。调速理论界大多认为,串级调速的理论问题已经彻底弄清楚了*,实际未必尽然。例如,为什么串级调速的同步转速不变而理想空载转速却改变?为什么转子串电阻的机械特性是汇交于理想空载转速的软特性曲线,而串级调速却是平行的硬特性曲线?转差功率回馈为什么会导致理想空载转速的改变?诸多问题,无论是传统还是近代的调速理论,都没有对此做出完整、科学的解释,串级调速一直局限在变转差率原理的束缚中,被结论为是区别而且逊色于变频的调速。
    具有相同结果的不同方法,必然遵循共同的规律。既然串级调速和变频调速有一致的调速特性,调速原理就不应该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在事实与理论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尊重事实反思理论。
    现提出的交流调速功率控制原理,从理论上重新分析、讨论了串级调速,并指出,串级调速与变频调速是殊途同归的,两者同属于电磁功率控制原理,除了调速控制的对象不同之外,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一、串级调速原理的再认识
    为了探求异步机调速的实质,以及便于深入分析:
    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异步机的定子与电源相联,从中吸收电功率P1,同时吸收感性无功功率建立旋转磁场。旋转磁场的主要功能是将定子的电磁功率传输给转子,转子则将电磁功率转化为机械功率,因此,旋转磁场可等效为联接定、转子的功率传输通道,为与电传导方式相区别,称为感应通道。主磁通 是电磁感应中极为重要的参数,可以形象地认为是感应通道畅通与否的标志,为了保证感应通道畅通,应使主磁通保持设计伊始的常量,否则将使功率传输的损耗增大,并且影响电机的转矩性能。
    对于鼠笼型异步机,转子电压和电流是短路、封闭的,不能为外界所控制,因此,鼠笼型异步机转子只有一个机械输出端口。绕线型异步机的转子则是开启的,并受外部控制才能形成电气回路,因此具有机械和电气两个输出端口。
   (异步机的理想空载转速表达为电磁功率与电磁转矩之比,其含义是:在假定转子无损耗的理想状态下,异步机的全部电磁功率都转化为机械功率所能获得的转速。由于这种假设只有在理想空载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故称理想空载转速。)理想空载转速取决于电磁功率,是异步机调速非常重要的参量。转速降即为转速损失,取决于损耗功率。
    由此可见,交流调速的实质在于控制其机械功率,电气上有电磁功率控制和损耗功率控制两种原则。电磁功率控制改变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机械特性为平行曲线,是高效率节能型调速;而损耗功率控制则是增大转速降,机械特性为汇交曲线,是低效率的耗能型调速。调速性能取决于调速原理,选择定子控制还是转子控制,仅仅是对象的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技术对比个人认为:
    斩波内馈调速是对串级调速的改进
    作为基于转子控制的高性能调速,如果串级调速的上述问题和缺点能够得以改善,不仅为串级调速本身赢得生机,而且将极大促进交流调速的发展。
斩波内馈调速是我国首创的新型交流调速技术,经过十余年的不断研发和实践,无论在原理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串级调速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1)内馈电机——变外馈为内馈
    要解决串级调速的回馈方案问题,关键在于维持电机能量的保守性,使电机的转差功率不致外泄。为此就要充实电机调速的内因,使电机自身能够产生附加电势,变转差功率外馈回电网为内馈到电机,内馈电机就是因此而来。
    内馈调速系统,为了实现转差功率内馈,内馈电机在普通电机的基础之上,增设了一个附加的内馈绕组,用以吸收从转子转移出来的电转差功率。内馈绕组由定子原边的电磁感应产生电势,通过变流控制装置,一方面为转子提供附加电势,同时吸收电转差功率。在低同步调速状态下,内馈绕组工作于发电态,其有功功率为负值,抵消定子原边等量的输入功率。
    2)斩波控制——数字化主电路
在移相控制的变流电路中,有源逆变器同时承担频率变换和功率调节两项工作,顾此失彼在所难免。早在串级调速发展后期,人们就认识到,采用斩波控制是解决移相控制问题的较好方法,但是,鉴于斩波技术尚未成熟,未能给串级调速提供有效的支持,致使串级调速进步没有实现。
    斩波电路是在有源逆变器直流端并联一斩波开关。逆变器只负责频率变换,功率调节则由斩波开关完成。斩波控制与移相控制的有源逆变器性能比较,有关原理,文献较多,不加赘述。
    技术反馈信息表明, 目前斩波控制在技术上已经取得实质技术突破,斩波控制技术和产品已相当成熟。将斩波和内馈两项创新技术有机融合新产品已经诞生,社会反应强烈的斩波内馈在实践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成为与变频调速各有千秋的技术和产品。如果这种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我想信一定会击溃变频技术,成为民族的骄傲。
    故总结为:串级调速和变频调速是基于同一电磁功率控制原理,区别在于控制对象不同。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两者的调速性能(包括调速范围和精度)是一致的。所以应该对串级调速的原理和性能重新再认识。
    串级调速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斩波内馈调速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交流调速在注重定子变压变频控制的同时,应该对转子附加电势控制予以充分重视,对于高压电机调速,转子控制比定子控制在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仅此个人观点而已,信息初浅,知识不精,还望师兄弟指点。





常来常往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72
  • 注册:2006年8月19日
发表于:2006-08-23 12:01:00
21楼
[color=#FF0000]我看了许多在"P理论"指导下的斩波内馈调速在许多客户应用中的现场检测报告[/color]
这句话怎么听着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知道P理论指导了用户什么?

王献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
  • 注册:2006年7月25日
发表于:2006-08-25 16:58:00
22楼
    To "常来常往"同志,我们在此讨论的是技术问题,核心观点是通过国外的变频与国产的内馈比较,哪一种技术更好,更适应我国的国情,不要冠以政治色彩吗? 我找到了斩波内馈调速系统的发明人资料,看到斩波内馈调速系统是在"P理论"的指导下转换为产品的,对于采用斩波内馈调速的客户来说,就是这个意思了哟?
    虽然我不太精通专业,可是感觉"刘志斌"同志对"串级调级调速"理解,也存在一家之词.我觉得只要能够很好的指实践的技术就是好技术,我相信技术不分国界.你们好象都是"崇洋门外"者,难道说我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啊.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发了一个找到的斩波内馈调速系统用户检测报告,转过来,大家一块儿看看.等下次我们好好的讨论.
   这是斩波内馈调速系统在聊城电厂的应用测试情况,大家看看吧.
    
    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王昆仑

1、 斩波内馈交流调速系统构成
  1.1 调速控制装置构成;
  (1) 调速控制装置型号为KRH-2;
  (2) 起动柜、斩波柜、逆变柜
  (3) 具有就地控制:启动、停止、调速、全速切换功能;具有远方控制;
  (4) DCS自动控制接口,转速指令信号4-20mA,转速输出信号4-20mA,自动/手动,调速控制ID信号。
  1.2 斩波内馈调速电机
  内馈调速电机的安装尺寸与原电机相同,并与斩波控制装置成为并联关系,当调速控制装置意外故障时,自动保护装置可以自动将电机切换成恒速运行,不至于造成电机停运,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斩波内馈调速系统基本原理
  斩波内馈调速是一种以低压(通常约为200-500V)控高压(6KV-10KV)的高效率调速技术,突出特征在于“内馈”与“斩波”两项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
 5、应用情况
  以下为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3循环泵电机及#3炉风机改造后的测试数据。
  5.1 3#乙循环泵电机
  电机技术参数
  原电机:铭牌:Y1250-12/1730 电压:6KV 额定电流:153A 
   功率:1250KW 额定转速:495转/分
  改后电机:铭牌:YQT1250-12/1730 电压:6KV 额定电流:148A 
   功率:1250KW 额定转速:495-320转/分
  2000年12月在机组满负荷运行,循环泵运行实验原始数据
  
  工况 循环泵电压(V)KV 循环泵电流(I)A 循环泵转速(n)转/分 循环泵功率
  因数(cosφ) 循环泵消耗
  功率(Pxh)Kw
  Ⅰ 6 88 380 0.537 491.08
  Ⅱ 6 112 460 0.716 833.335
  
  试验结果的分析:
  循环泵运行转速为380转/分时,消耗的功率为491.08kw;循环泵运行转速为460转分时,消耗的功率为833.355KW;循环泵低转速时,一小时少耗电342.27KW,即机组满负荷情况下,电机转速降低17%,但耗电量降低了41%。若电机按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可节约约171万千瓦时。按每度电0.3计算,可节约资金约51万元。该循环泵电机改造费用为112万元,因此,投资在2年多即可回收。若考虑机组的调峰,节电效果将会更明显,投资回收期进一步缩短。
  5.2 3#炉风机
  2001年5月,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对#3机组(100MW)甲乙引送四台风机中的乙送风机、乙引风机进行了内馈改造,现就乙引送风机试验结果如下:
  电机参数:乙引风机电机:YQT2710-8 710KW 电压6KV
   乙送风机电机:YQT2630-6 630KW 电压6KV
  乙引风机状态 机组负荷100MW 机组负荷60MW
   定速状态 低速状态 定速状态 低速状态
  挡板开度(%) 41 44.5 24 27
  电机转速(r/m) 748 421 748 474
  功率(KW) 260 210 213 138
  
  乙送风机状态 机组负荷100MW 机组负荷60MW
   定速状态 低速状态 定速状态 低速状态
  挡板开度(%) 84 93 39 48
  电机转速(r/m) 985 807 985 507
  功率(KW) 458 324 274 136
  
  由两台风机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风机在低速时,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乙送风机在机组低负荷时,通过合理的调整档板,可以使功率损耗降低约70%;由于我厂只改造了乙送风机和乙吸风机,甲送风机和甲吸风机为定速电机,甲送风机乙送风机共用一风道,需通过合理的调整档板来调整压力平衡,若甲送风机及乙送风机同时进行调速改造,在机组低负荷时风挡板开度(93%)以上,乙送风机还有很大节能潜力待挖掘。
  结束语
  斩波内馈调速在我厂顺利投入生产以来,运行一直较为稳定可靠,节能效果在35%-52%,实践证明,该系统与高压变频调速相比,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调速效率高,设备结构简单,投资回收期短。确实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调速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斩波内馈调速将是高压变频调速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紫太阳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帖 | 28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92
  • 注册:2002年9月23日
发表于:2006-08-25 20:00:00
23楼
有种反清复明、死灰复燃的感觉

常来常往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72
  • 注册:2006年8月19日
发表于:2006-08-27 23:51:00
24楼
王献伟同志:我只是看了你发表的帖子有感而发而已,我不是政治家,不会给任何人扣政治帽子,反倒是王同志,我有几个问题问一下:一、我们怎么就崇洋媚外了?难道说不支持屁理论就是崇洋媚外了?二、你发表的检测报告好像在n年前就有人发过了,这和你发的左立明的批示好像如出一辙,不知道王同志又没有新东西?或新的新闻,总感觉王同志生活在n年前似的。

常来常往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72
  • 注册:2006年8月19日
发表于:2006-08-27 23:53:00
25楼
对不起大家,有个字写错了。应该是P理论,不是屁理论,手误而以。没有一点污辱人的意思。

YY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2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93
  • 注册:2004年10月11日
发表于:2006-08-28 00:20:00
26楼
串级调速范围小、特性软、过负载能力差,属过时的技术,只是较便宜。
变频器矢量控制具有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的特性,现在已全面替代直流调速,整体的性价比与直流调速差不多!!

王献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
  • 注册:2006年7月25日
发表于:2006-08-31 10:35:00
27楼
我对"说人"对P理论观点的理解有不同意见,对不起我下一会儿,一会儿我传上我的意见,

说人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1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1
  • 注册:2004年3月30日
发表于:2006-09-04 14:50:00
28楼
To:刘志斌
很同意你的观点,看来先生理解的更深入透彻,并且是认真而又率直的。其实串级调速的原理很简单,稍稍度过相关书本的人都会知道的。但串级调速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比较多,近些年来研究的人较少。但每年相关的硕博论文还是有一些的,说明还是有人在认真的研究这些问题。有人非得搞出一个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新理论,是有着自己非学术目的的。

说人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1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1
  • 注册:2004年3月30日
发表于:2006-09-04 14:52:00
29楼
To:王献伟
一、关于你的检测报告
不知道王献伟先生是否认真地读过你贴出来的“检测报告”,我是认真地读了,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还到你们的网站上看了原文。我建议王献伟先生认真地读一下,认真地读过以后,也许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的:)
这些结论是:
1、“检测报告”中涉及到的数据只有一种,就是不同转速下电机实际损耗功率,以及调速与调节挡板时电机实际功率的对比。这些数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调节电机转速来满足生产过程的需要,与调节挡板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从你的“检测报告”中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觉得有些可笑,因为这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 的常识,并且与调速方法、手段无关,只要电机转速下来了,不论你是变频、变极、还是串级,对于风机泵类负载,其结论是一样的。你的“检测报告”中只提供这样一些数据,莫非只是想说明一下常识?
2、调转速比调挡板节能,是与负载特性有关的,换句话说,是与流体力学和电机拖动理论有关的,要想证明你们的“P理论”,论据还差得远,你们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数据。
3、所谓“在P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我没有看出来。我看了你们的一些技术资料,其实你们还是在调节等效电势(串级调速的方法),并且没有看到当代的方法和控制策略(比如新器件的应用、数字控制技术、有源逆变技术、矢量控制技术等等),所以,如果你们真地有一些应用,那也是在传统串级调速理论指导下的一些应用,连现代串级调速的都没有看到。为什么要说一套,做一套,其原因你们知道,我不知道。
4、也许我看到的测试报告比你多一些,所以我更知道“检测报告”是如何出来的,特别是涉及一些商业目的的“检测报告”。比如,从调转速比调挡板节能,得出“斩波内馈调速将是高压变频调速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样的结论,不仅不符合逻辑,而且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拜托你们吹牛吹得严谨一些好么?
二、关于“崇洋媚外”
1、作为一名自然科学的工作者,我的确接触了许多外国的东西,不光是变频技术,还包括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甚至包括斩波技术、串级调速技术。如果因为这些技术是外国的我们就否定他,那么,那么我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了,你们也没法做事了。
2、之所以反感“P理论”,不仅仅因为他的理论和逻辑上的问题,还包括他经常把自己打扮成“国人的发明”。作为同行和同胞,我不希望有朝一日外国同行向我质疑“国人的发明- P理论”时,让我抬不起头来。
3、算盘是中国的,计算机是外国的。你是爱国的,我也是爱国的。为了爱国,拿算盘否定计算机却是愚蠢的。
三、再说串级调速
1、串级调速具有控制电压低(转子侧控制),控制功率小(控制转差功率),是串级调速在大容量电机调速控制领域的优势。这一点,与“P理论”无关。
2、长期以来,人们在串级调速领域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近些年来,许多新的控制技术,新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在串级调速系统中得到了应用,不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串级调速调节范围窄、调节精度低等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的解决,有许多性能优越的串级调速系统在应用中。如果你们不好好研究一下串级调速的理论与应用,每天抱着“P理论”不放,这些进步将与你们无关了。
四、其他
1、如果王献伟先生是屈氏家族的人,上面的话算我没说。为了利益而喧嚣,可以理解,也挺可怜的,我就不说话了。
2、如果您不是其家族的人,我建议您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免得您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3、由于刚刚读了一下你们网站上的“技术”资料,觉得十分荒唐可气,所以言语也许有些过激,还望海涵。

王献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
  • 注册:2006年7月25日
发表于:2006-09-04 17:36:00
30楼
致“说人”同志:
  首先我澄清一点,我并非屈氏家族中人,也并非到了否定你所说“计算机”顽固不化之地步,更无为“利益而渲”的想法,我只是想了解到底哪一种技术更好,适应企业的应用,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对你及“刘志斌”的观点,我有认同,也有异意。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真实数据资料。我们以事实为依据来共同商榷,我认为更适宜。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道理,我对斩波内馈比变频看好,我认为同样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几年,内馈可能会优与变频。
“说人”认为:“对于风机泵类负载,转差率在0.33以下时,随转差率上升,转差功率是上升的,但过了0.33之后,转差功率会下降的,转速却也是下降的。换句话说,这时, “P理论”很难自圆其说。”
我是这样认为的,学电机的大家知道:Pm=Pem-△P2
                                    = (Pem-Pes) -△P2
            Pem 、Pes 都是在变啊,并不是说其中的一项变,而一项不变,所以认为“抽走的功率变小了,转速却还在进一步下降到更低。”仅此来证明“P理论”很难以自圆自说我认为是事实依据不足的。
刘志斌同志的观点认为:
“电动机的实际运行功率,由负载实际需要而确定,30KW的电机带1KW的负载,电机的实际功率就是1KW。
这时它的转速基本不变。这与P理论的结论相背。”
我认为“电动机的实际运行功率,由负载实际需要而确定”这是正确的,但30KW的电机带1KW的负载,这说明出的力小了。
而P理论研究的是说的调速,这证据与论点不符啊!不能就这样下结论吧?

大家能给我一些实质的数据吗?我想知道?我认为这对我们的认识是有好处的,对学习也更有益。

王献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
  • 注册:2006年7月25日
发表于:2006-09-06 15:21:00
31楼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专家对“P理论”的鉴定,而且主任委员是我国的电机泰斗-王季梅老先生,只是我不会传照片,无法把本人的签字传上去,大家先看看内容:

  2004年6月9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保定北方调速有限公司的科研项目“交流调速的P理论”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该项目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对实际应用现场进行了考察,经过鉴定委员会认真讨论,一致认为:
  交流调速“P理论”(即交流调速的功率控制原理)是屈维谦和刘建辉先生提出的交流调速新理论。该理论从力学和能量守恒角度对交流调速的原理进行了新的分析,得出交流调速的实质在于功率控制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新的交流调速公式。根据“P理论”研发、生产的斩波内馈调速专利产品,在高压交流调速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技术性能与变频调速异曲同工,通过实践证明了P理论的正确性。同时,“P理论”对目前其它的交流调速也都给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
  1.“P理论”是旨在探索交流调速实质和内涵的全新的学术观点,所提出的交流调速功率控制原理和新的交流调速公式以及建立的异步机模型,具有创新性,对于近代交流调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P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理论与大量工程实践多次反复过程中,把传统理论认为的“串级调速”与“变频调速”分别属于变s和变f两种截然不同原理的调速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吻合,从而拓展了交流调速的发展领域。在“P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斩波内馈调速”,在实践中证明了“P理论”的正确性。
  3.“P理论”首次对传统电机学的交流调速理论提出质疑,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国内外有类似论文公开发表,这对于电机学和电力拖动领域以及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大事。该理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使理论进一步发展。

说人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1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1
  • 注册:2004年3月30日
发表于:2006-09-07 10:47:00
32楼
To:王献伟
王献伟先生是认真的,所以,我就先生提出的问题再说说我的看法。
一、答复
1、关于我提到的转差功率问题。
    你用到了这样一个式子:Pm=Pem-△P2 = (Pem-Pes) -△P2,也许是手误,不然的话Pem-△P2 = (Pem-Pes) -△P2是不能成立的。我想,你这里的两个Pem应该是不同的含义的,或许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更好。
    在你们的许多资料里都提到了这个式子, Pem应该是电磁功率,谁的电磁功率呢,你们没有说清楚,按你们的思路,应该是定子传到转子的电磁功率,Pes应该是转差功率,不知道你们这里说的△P2,是是转子电损耗功率,还是转子机械损耗(包括磨擦、风阻等)。不知道王献伟先生知道不知道,异步电动机正常旋转(不调速)时,其转差功率就是转子电损耗功率,当串入等效电势调节时(串级调速),其转差功率由转子电损耗功率和等效电势吸收的功率构成。转子回路的电功率只有这个转差功率,你们以转子侧功率控制为核心的“P理论”,我理解应该讲的还是转差功率控制,而转差功率的变化规律是与负载特性有关的,比如风机泵类负载,就是我前面说的以0.33转差率为极大值的非线性曲线。而这样的一个变化规律,是与你们“P理论”所描述的功率控制过程是不相符的。这还只是“P理论”的漏洞之一。
2、刘志斌先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我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重复一下刘志斌先生的话:“如果仅仅是把电机电磁功率控制下来(比如从30KW到1KW),电机的转速却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P理论”却在告诉我们,把功率控制下来,转速就会下降。所以刘志斌先生才有这样的结论:“这与P理论的结论相背”。同时,不知道王献伟先生知道不知道这样的常识,当异步电机这样运行时,其转速不仅一点没降,反而会比额定转速高些的。
二、几点质疑
1、“P理论”究竟在说什么?
    也许我看到的资料较少(仅限于网络上,主要是你们的网站),但我一直没有见到对“P理论”完整严谨的定义。如果王献伟先生有兴趣,请告诉我你对“P理论”的理解,最好不要把你们网站上的东西直接粘贴过来,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也许我能听得更明白一些。
2、控制哪个功率?
    电机运行中涉及到了许多 “功率”。在“P理论”的描述中,我不太清楚说的是哪个功率,如果是定子电磁功率,就像刘志斌先生所说的,功率那样大幅的下降了,转速不仅不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如果控制的是转差功率,就是我讲的,转差功率的变化是与负载特性有关的。反正不管怎么说,都与“P理论”描述的功率与转速的关系不符。
3、功率如何控制?
   不知道你们知道不知道,功率是个什么东西?功率该如何控制?功率只能通过控制负载、电势、相角等来控制。控制电势来控制功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从你们的资料里的主回路示意图,我很遗憾的看到了附加电势,或者说斩波控制后的等效附加电势。这种调节控制方法,早在一百年(估计,未考证)以前,就被人定义为了“串级调速”,这个方法和理论,已经被使用了很久了,现在还在使用和发展中。而如今,你们非得把它描述为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什么呢?
4、如何证明 “P理论”?
    要想证明“P理论”是新的理论,你们需要先把那个等效电势去掉,因为这个等效电势存在,其方法就属串级调速领域,串级调速这个名字用得太久了,很遗憾你们提出来的有点太晚了。同时,你们还需要提出进一步的数学模型,我不知道你们知道不知道需要提供哪些数学模型,但至少不是你们提出的那些别人都知道含义,而你们自己却说不清含义的式子。 

另:
    昨天写完上面的文字,我努力的想把话说得平和一些,把观点说得明白一些。但刚刚又看到王献伟先生新写出来的关于鉴定和王季梅老师的文字,看过之后我几乎无话可说了,除了感慨这个世界真的很小以外,还感慨王献伟先生真的不太了解本行业的事情。想了一下,还是再说最后几句话吧:
1、王季梅老师是我尊敬的一位师长和前辈。由于我这些年一直在从事电机拖动与控制方面的工作,与王老师从事的领域不同,所以接触较少。但我至少知道王老师曾是西交大电器教研室主任,他在真空开关、灭弧、熔断器等领域是卓有建树的。如果说王老师是电器泰斗,或真空灭弧、熔断器的泰斗,也许还比较合适。但如果非得给王老师戴顶“电机泰斗”的高帽,王老师要是知道了,也会不舒服的。给专家戴高帽,不管是出于尊敬还是恭维,毕竟还说得过去。但这个高帽如果戴得太离谱了,就是对专家的不尊敬,就是别有用心。在鉴定的事情上,王老师也许是帮助过你们,你们应该懂点事,厚道些才对。
2、看来王献伟先生对鉴定,特别是有商业用途的鉴定真的是不太了解。虽然我水平不高,但偶尔也会被人误认为是专家而参与一些鉴定会之类的事情,我知道鉴定会是如何开的,也知道鉴定意见是如何写出来的。有时,我也会碍于各种关系和情面,在别人写好的鉴定意见上,闭上一只眼睛签名的。好在我比较了解这些事情,也比较了解王老师的建树,所以不会影响我对王老师的尊敬,但对于不解内情的人来说,就不知道会怎么想了。所以还是那句话,王季梅老师增经帮助过你们,在使用这些鉴定意见和抬出王老师大名的时候,还请你们懂点事,厚道些。
3、其实在这里讨论这些事情有些无聊,本来我是想通过说明我的观点,来让不了解串级调速和“P理论”的同行们了解一下真相,免得被“P理论”忽悠了。看来我是有些多余,该明白的自然早已明白,比如刘志斌们。不该明白的恐怕一下两下也明白不了,比如王献伟们。并且你们的本意其实也不是想讨论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想做一些商业宣传。我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你们继续玩,我就不奉陪了,Bye。

pepsilove365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
  • 注册:2008年5月20日
发表于:2009-09-01 23:27:47
33楼

很精彩的帖子!   请问:串级调速法中串入转子的装置学名叫什么???它是不是可以把电能回馈给电网?它是属于低压回馈型变频器吗?

望高人解答,不胜感激!!

pepsilove365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
  • 注册:2008年5月20日
发表于:2009-09-03 15:18:21
34楼
有无串级调速的相关产品介绍和厂家?

medco501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6帖 | 4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3
  • 注册:2008年1月12日
发表于:2009-09-03 15:45:26
35楼
串级和变频的优劣大家讨论可以,但谁要是做产品跟变频竞争的话,那他一定死的很惨,因为老外在当初选择的时候一定做过全方位的比较才选择变频的,那些专家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刻,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北京中电汇达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3
  • 注册:2009年8月06日
发表于:2010-05-19 11:37:33
36楼
回复内容:
对:medco501 关于串级和变频的优劣大家讨论可以,但谁要是做产品跟变频竞争的话,那他一定死的很惨,因为老外在当初选择的时候一定做过全方位的比较才选择变频的,那些专家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刻,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内容的回复:


北京中电汇达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3
  • 注册:2009年8月06日
发表于:2010-05-19 12:08:02
37楼

老外确实不傻,当年ABB西门子等都曾出重金收购屈维谦先生专利,为什么没达成交易不得而知,再者,中国地广人稀,高压电网比外国电压等级高,国际大企业自然更着重于世界眼光,优先发展定子变频技术绝对没错,知道现在为止不是还有一些进口产品做10KV时要加一个6KV变10KV的变压器么。针对中国,不是看哪个理论更高级更先进,看实际结果比较实际,至于节能效果两种基本没什么区别,节能多少不是设备决定的,是由工况决定的,毕竟电力电子设备上的损耗无外乎发热,看看设备体积就能知道哪个更节能了,用户上设备关心的事情我想不会是理论,只需要知道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就好,为了降低用户风险,我建议用户不妨尝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风险由设备厂家来承担,等确实看到成果了在付钱,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

poly1603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
  • 注册:2013年10月16日
发表于:2013-10-16 21:35:56
38楼

   有谁能详细解释一下转子变频为什么在停电时容易导致IGBT烧损的原因吗?是技术原理的问题还是具体厂家产品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我公司使用的转子变频已经发生两次突然停电时转子变频IGBT烧损的问题,厂家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