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信息精细度管理与控制的思考 点击:2 | 回复:0



wangamin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7帖 | 7回
  • 年度积分:69
  • 历史总积分:322
  • 注册:2021年8月24日
发表于:2025-11-26 10:12:50
楼主

随着全生命周期数字链路的打通,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系统都在走向深水区。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数字化信息的精细度是越来越高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结构化。而是更加复杂的像模型化或者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向在转变。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比如为了实现相关方面的全息化,或者说为了将来的零遗漏的追溯,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尽量的精细化。这似乎是大家实践的原则或者说是追求的目标。


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数字化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建设的实践经验,说一下自己的一点保留意见或者思考。嗯,仅供参考。


如果是为了信息归档或者说无遗漏的全程追溯,这么做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归档从来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是这些信息应该是有用的或者是可以被利用的,尤其是业务过程当中就应该被有效利用。


比如我们目前借助于数字化系统进行工艺设计,所获得的结果信息是非常完备的,并将这些信息下发给质检现场的操作工人,对现场操作进行精细指导。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现场操作与工艺指导的符合性,在实际的企业来说是问题很大的。这其中当然有工艺纪律贯彻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工艺向现场下沉这种现象导致的,但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信息的精细化程度过高,尤其是不区分重点,或者换一句话来说,现场的可执行性水平很低。


如果工艺设计环节或者部门为了自身的免责,将完备的精细化的信息传导给制造部门,其实这只是一种仅代表心理安慰的表面上的集成。


这些信息该传递还是应该传递的,但是传递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所以为了让这些信息能够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应该秉持着一种类似DFX的思想。不知道有没有关于现场操作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是关于现场工艺操作能够接受的程度是什么样子的?就如同我们日常买了一盒药品,里面都带着一张超大的折叠的那种说明书。有谁会看这个说明书呢?或者会看说明书当中的什么信息呢?也许只是找一下用法与用量以及一些禁忌而已,这就是现实。现场工艺操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不管重点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都差强人意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其实是一种方法论。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