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几年里,工业控制系统的变化远比想象中快。从传统 PLC、DCS 架构,到今天的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工控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设备依旧是设备,但生产组织方式、系统集成方式、数据流转方式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传统工控系统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控制逻辑。
例如:
PLC 程序必须持续稳定运行
DCS 保证过程工业的可靠性
现场仪表实时反馈状态
过去的系统不是不能做数据,而是不强调数据。现场常见的情况是:能跑就行,不要乱动。
但近几年状况不同了。生产线数字化、设备联网、工厂整体产能优化都依赖实时数据。现在的项目需求,往往都是从“能否控制好设备”扩展到“能否调度信息并优化整个生产流程”。
控制依旧重要,但数据价值正在成为新的工程目标。
工控现场协议曾经是“各自为战”的状态。
例如:
Modbus
Profibus
CAN
4-20mA
Hart
当时协议目的简单:把数据从设备传到控制层。而今天,通信协议承担的任务更重:
支持更高频的数据采样
承载更多维度的数据结构
满足设备上云、边缘计算的需求
保证网络安全
现场协议正在被重新审视,越来越多项目使用:
OPC UA
MQTT(工业化扩展版)
EtherCAT / Profinet
以前为了“能连”,现在为了“连得快、连得稳、连得安全”。
过去说边缘计算,大多是概念性讨论。如今越来越多工厂开始试点并使用边缘节点来承担以下几类任务:
协议转换(把现场协议转换成上层可识别格式)
本地缓存(网络抖动时不丢数据)
简单逻辑处理(预处理、滤波、计算 KPI)
模型推断(预测性维护、能耗分析)
边缘设备的出现,本质上是把数据质量和实时性控制在现场,而非完全依赖云端系统。
这类设备越来越像“迷你版工控服务器”,可靠性要求能够接近 PLC,而运算能力更接近工业 PC。
过去的工控安全主要集中在:
防止误操作
设备联锁正常工作
系统配置不要随意改动
但现在的安全风险来自多个方向:
设备联网带来的网络攻击面
PLC 程序被恶意篡改
远程维护通道的安全
数据上云过程中的传输风险
安全边界不再只是“现场不让随便接网线”,而是需要:
网络分区
白名单防火墙
身份认证
协议层安全机制
数据加密和签名
工控系统安全已经从“管理问题”变成“技术 + 管理”一起推进的工程。
过去做工控项目,集成商主要负责:
PLC 程序
触摸屏组态
通讯调试
控制柜布线
如今业主方提出的要求更多与生产效率有关,例如:
多条生产线的协调调度
MES、WMS、ERP 的联动
设备状态监控和预警
停机分析和能耗管理
系统集成不再是“把设备跑起来”这么简单,而是要理解产线逻辑、需求变化、现场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解决方案。
某种意义上,工控工程师正在变成“既懂设备、又懂数据”的复合角色。
综合目前工业项目的变化,可以看到几个明确的方向:
PLC 会继续向更高性能、更丰富接口发展,CODESYS 等 IEC 61131-3 标准体系也会继续扩大。
越来越多企业不再接受“每条线的数据格式都不一样”。
未来工厂数据会有更统一的模型和接口。
过去的系统非常重,部署一次要几天。
现在的系统要求:
启动快
修改快
升级方便
能在线维护
能容错
这也会倒逼底层软件架构发生变化。
无论技术怎么变化,工控系统的核心永远是:
稳定可靠
可维护
能适应长期运行
能服务工艺和生产需求
数字化、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这些词并不是要替代原有工控技术,而是给传统系统增加更多可能性。未来的工厂依旧离不开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只是这些系统将承担更丰富的任务。
工控行业不是被互联网改变,而是正在吸收互联网的方法,让自动化系统更“聪明”,但依旧保持“大工业的稳定性”。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