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过程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场景。
第一种场景是遇到难题或奇怪的事情,久思不得其解。有一天刷牙时,却突然想明白了。
第二种场景是遇到难题,尝试了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做法。
第三种场景是遇到难题,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认真解决大量的细节问题,经过了长期认知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这三种场景,经常出现在科学研究、专利发明、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对应科学家、发明家和项目经理的角色。三种角色需要的素质不太一样:科学家要有灵活深入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发明家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动手能力,而项目经理需要优秀的策划、管理和组织能力。人们一般很难同时具备三种能力。这就像一个长跑冠军很难同时是短跑冠军、举重冠军。
然而,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尤其是数字化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场景却经常出现在同一个项目中。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不能仅仅是“单项冠军”,而是要“三项全能”。三种素质都要相对过硬、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在发现机会、确定思路的时候,要像一个科学家;在策划项目的时候,要像一个项目经理;在解决具体困难的时候,要像发明家。
创新项目负责人为什么要同时具备三种能力呢?首先是创新者需要敏锐地把握机会、发现和分析问题,这需要科学家的素质。但是,多数科学家习惯于单打独斗,不善于领导团队、也不擅长协调资源与进度把控,而创新项目往往涉及跨部门协作与复杂流程管理,必须依靠项目经理的统筹能力才能高效推进。而且,科学家往往不擅长策划大的项目、不擅长理解用户的需求。这些都需要项目经理的能力。但是,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具体技术难题,如果负责人缺乏发明家般的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就很难策划好项目。策划项目时,必须依靠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准确预判技术路径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这也需要发明家的素质。
因此,真正的创新领导者必须打破角色边界,在思维上兼具探索性、在执行上兼具操作性。他既要能洞察技术的本质,也要理解人的需求与组织的节奏。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方向,在资源约束下推动突破,让创意真正落地为有价值的产品。这种复合型人才虽稀有,却正是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