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把鸭嘴兽当成骗子编出来的说法。这种动物确实让人困惑:说它是鸟类吧,它却需要给幼崽哺乳;说它是哺乳动物吧,它却是卵生的。
现实中,互相矛盾的双重特性会让人难以适应。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创新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工程性的双重属性:说它是创新吧,它需要认真周密的策划;如果把它看成工程项目开发,它却需要创新思维和奇思妙想。传统上,创新强调的是奇思妙想、不拘一格、容忍失败;工程性强调的是逻辑严密、按部就班,一般不允许失败。但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却往往要将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特点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一种矛盾,很容易让创新者陷入困惑。我常发现,我国许多著名专家在从事某些创新时,似乎有些“不着调”,思维天马行空,难以落地。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习惯于项目的创新属性,而忽视了它的工程属性。与之相反,我也见过企业中不少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做创新项目的时候认真策划、一丝不苟,却做了许多完全没有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老专家往往熟悉项目的“工程属性”,而忽视了它的创新属性。
我曾经有幸参与评审一些著名高科技企业的国家级项目。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些企业曾经开发出许多中外驰名的高科技产品,但从事国家创新项目时同样不靠谱,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章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意识到:这些项目之所以显得不靠谱,正是因为它们一开始就被贴上了“创新项目”的标签,导致团队过于关注项目的“创新属性”,而忽略了其“工程属性”。这就像一位在企业中强势的领导,一旦回到父母身边,就立刻变成了乖孩子、也不需要自己动脑经做决定。
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一件事情:企业创新项目的“创新属性”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工程属性”又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更重要的是: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又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要说清楚这件事并不难:只要把项目的运作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来看。比如,机会和创意的产生、初步的研究和策划、深入的研究和策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把项目分成若干阶段之后就会发现:越是在项目的前期,“创新项目”的特点越是明显;越是在项目的后期,“工程项目”的特点越是明显。最前面有点像科学研究,最后面可能就是典型的工程项目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许多人的困惑往往出现在“初步研究和策划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很强的创新思路,其作用恰恰是把一个创新项目转化成接近工程性的项目。我发现,各类问题往往出现在这个阶段,此时思维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变通能力和系统思维上。强调变通的系统思维,与常规的工程思维不太一样:因为普通的工程项目一般没有那么多的变通。
我们可以用“山中建房子”的过程来理解“分阶段”的作用。在山中建房子,首先可能要拿炸药炸掉一个小山包;然后派推土机把土地弄平;接着,建房子的人过来建设房屋的基本结构。建好之后,装修工人入场,进行装修。装修好了以后,派打扫卫生的人来运走垃圾、擦拭灰尘。在整个过程中,前期动作幅度大,后期动作则更为精细。一旦次序颠倒,便容易前功尽弃。
理解了这个过程后,可以理解创新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多数企业学华为的IPD,就是学不好?如果从全过程来看,华为的(狭义)IPD其实已经进入“深入研究和策划”阶段了,甚至可以说进入了项目实施与管理阶段。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已经非常靠后了。很多企业学华为,就是学不好。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阶段没有搞好,只学后面的。这就好比,不会游泳的人跟着别人去学潜水:很可能潜水没有学会,小命却丢了。
“一划分就明白了”,因为阶段的划分把矛盾分离开了。但给创新项目划分阶段并不是新的套路,很多人都是这么划分的。但我的感觉是:很多人的划分“差口气”,关键要素没有强调出来。而背后的原因是:过去的创新和工程项目往往是分开的,往往属于两类不同的项目。只有当企业创新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两者才需要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做为一个项目来做。如果企业的创新工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关键矛盾就不会充分暴露出来。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20多年前,有人采访了铁道部的刘部长。刘部长兴致勃勃地和他谈了发展高铁的思路:在不断提速的过程中发现关键问题。他们发现的关键因素是“信号”。也就是说,“信号”这个关键因素是在不断提速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同样,创新中的关键因素往往也是在创新项目的规模和创新程度这两个“维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才意识到的。所以,同样是谈“项目的划分”,内在的含义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总之,企业要搞好创新,首先需要认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再在认识矛盾的基础上处理好矛盾。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