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钢铁企业工作多年,经常有人问我某个项目是否值得做。其中,很多项目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有人在做。我一般会帮助他去分析有没有新机会。如果没有新机会,基本上不必做了:前人都没有做成,你做成的可能性也会很低的。
有人选择某些项目,只是因为这类项目是当前的热点。比如大家都搞计算机仿真模拟,我也来搞。然而,仿真模拟并不是新鲜事。30多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去的就是浙江大学化工仿真教研室。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现在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做过的,现代人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去年我就意识到:机会并不意味着采用新理论和新方法,而是意味着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改变。比如,过去做事花费的时间太长、代价太大,经济价值就低;现在做同一件事,花费的时间短、成本低,经济价值就高。这种改变就是机会、是经济可行性的机会。比如,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位老师做了个齿轮受力的仿真项目。这个项目经费有2万元,老师亲自编FORTRAN程序,亲手在图纸上画有限元的格子、亲手输入数据,几个月才搞好。然而,现在利用成熟的CAD、CAE软件,分分秒秒就可以把事情搞定。这种差别和进步,就是今天的机会。
识别机会必须因地制宜,不同行业的机会是不一样的。比如,高端的离散制造业和流程行业,机会就不一样的。我曾经断言:离散制造业的问题关键是计算量的问题,流程行业的关键是不确定性问题。下面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离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往往适合从数字化设计切入,模型计算的精度相对较高。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很早之前就有,但在计算机存储计算能力弱的时候,成本和效率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本就会变低,效率就会变高。互联网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协同设计。这些持续的变化就是机会所在。
流程行业(如钢铁行业)则不然。数字化转型往往从生产端切入,模型往往针对生产过程,计算精度相对较低。这时,计算机能力的增强往往并不能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所以,人们经常发现:从事数字化转型时,离散制造业的机会比钢铁行业多。
离散制造业热衷的机会,往往不是钢铁行业的机会。但钢铁行业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不对!钢铁行业也有机会,只是机会不一样。那机会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大数据的机会。大数据的本质机会是知识产生和复用的机会。也就是把历史上成功的经验记下来,以后再用。在流程行业,很多数据是高频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所以,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增强,解决问题就容易了,从而产生了机会。
从业务角度看,流程行业的一个重要机会,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管控融合。
管控融合不是新概念了,但内涵却不断演进,从而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过去的管控融合,往往指的是两类计算机能通信交换数据,以便于控制过程符合管理要求。但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控制系统(机器)采集的数据,常常用于管理的优化(而非仅仅是执行)。再如,过去的管理往往针对的是人的活动,比如人管理机器;但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许多管理活动是机器帮助人完成的,有时甚至是机器管人。所谓的机会,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
有人指出:GE公司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其实是物联网,本质是机器采集数据。用机器采集数据是新技术吗?当然不是!但过去采集数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至多是用于人的监控。而工业互联网采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和优化。机器采集数据的好处是什么呢?是低成本、高质量、高速度低采集和利用数据。我们知道: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往往是数据质量。如果数据是人采集的,数据质量和频度就难以保证,也就难以有效地用于管理和优化。所以,机器采集数据往往推进数字化工作的基础。
举个例子。我们常说“智能化不是自动化”。然而在现实中,智能化、数字化推进好的案例,往往伴随自动化的改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自动化改造往往伴随机器自动地采集数据。这又导致了数据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了智能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时候,自动化的改造仅仅针对运输过程而不是关键生产过程;即便如此,效果也可能非常显著。
我讲工业互联网时,经常提到一句话: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和天花板。意思是说:管理搞好了,技术就容易搞、就能搞得效果更好。工业互联网技术,往往是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提升技术水平。这个思路,往往蕴含着流程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比如,单纯的高炉模型属于技术的范畴,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想创新很难。但是,如果通过工业互联网,通过提升整个铁区的管理水平,就可能会有新的机会。
总之,发现数字化技术的机会,要从经济角度看、要学会用演进的思路去看,而不是仅仅盯着新概念、新名词。太看重新名词,往往是认识浅薄的表现。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