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在工控中的应用:可能是屠龙之技 点击:22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59帖 | 9回
  • 年度积分:108
  • 历史总积分:1211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5-10-24 14:02:16
楼主

近期,两篇自动化领域专家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一篇是蒋栋年老师的《控制理论已死:路在何方》,另一篇是彭瑜先生的《工业人工智能的困惑和可能的解决途径探讨》。我对这两篇文章的观点基本认同。但正如昨日对彭先生讲的:赞同您的看法,但我的观点可能更极端。我觉得AI无法拯救学术界所谓的“控制理论”,大模型在自动控制领域往往犹如“屠龙之技”:水平很高却难有应用的场景,救不了所谓的“控制理论”

我的一些核心观点,至少能回溯到30年前攻读博士的时候。我在浙大求学时,有一位关系特别好的大哥老高。我们俩既是老乡,又同为数学专业出身,性格脾气也相似。他是张钟俊先生的关门弟子,曾担任浙大工控所5室的主任。他出国之际,我和褚健老师一同为他送行。他对我说:如今控制理论的研究方式乏味无趣,未来一定要与计算机相结合。此后的近30年,我对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学术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以攻克难题为荣。读博之人往往青睐这样的模式:构建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运用高深的理论去解答。如果数学方法使用得少、浅显,就会被认为“没理论水准”。也就是说,往往把理论水平与数学难度画等号。我读博期间研究非线性鲁棒控制时,就曾用泛函分析的方法推导了30页的公式。但我当时也意识到:如此复杂的理论,难以寻觅应用场景。


在宝钢工作时,遇到了殷瑞钰院士。他极为看重工程思想。工程思想注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棘手的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设计一套系统时,“便于控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要求。众所周知,工业生产追求平稳,工艺参数通常限制在某些“工作点附近”,波动极小。此时的控制问题,往往能够利用线性模型来近似。既然现实中人类设计的控制系统都相对简易,高度复杂的算法往往就没有用武之地。因此,PID控制成为自动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话说回来,控制问题就不存在难题了吗?当然存在!控制精度要求高的时候就会难。控制精度要求低的时候,一些小的干扰可以忽略,但要求高的时候就必须考虑了。这样,精度要求越高,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多,问题自然就复杂了。控制精度要求高的时候需要非线性模型进行控制吗?往往不需要:因为控制精度高的时候波动范围小。学过微积分的人都知道:非线性因素在小范围内属于“高阶无穷小”,在大范围内才属于“高阶无穷大”。所以,大尺度的自动控制(如航空航天问题、机器人控制),非线性模型有较多的用途;但在工业生产控制的情境下,追求高精度控制的时候,非线性项的影响往往是可以忽略的。


多因素带来的麻烦是什么呢?往往是场景和干扰模式的改变。如果要用模型来描述的话,很可能要采用类似“分段函数”的办法。在不同的场景下采用不同的描述,场景变化时进行更换,没有办法用一个完整优美的函数来描述。这往往是传统数学难以应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往往需要借助软件来实现了。


软件实现的困难在哪里呢?在于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最担忧的就是某个疏漏导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0年前,我在宝钢讲授数学模型课时提出一个观点:模型的本质是软件。当时,宝钢的同事中似乎只有杜斌博士理解我的这个认知,并不断向其他同事宣传。


为什么说大模型是“屠龙之技”呢?大模型在自动控制领域具有“非线性的长处和概率性的短处”。如前面所说,在自动控制领域,“非线性长处”其实无关紧要,而“概率性的短处”则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麻烦。现在有些报道中的应用场景明显不合适,是用于写论文、做广告的,读者不要过于当真。


最后阐明一个观点:控制论不仅没有死,反而是愈久弥新。借助数字化的工具,控制论的应用场景和机会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不要把控制理论的发展和数学应用的深入等同起来,这是大错特错。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rui2025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71回
  • 年度积分:121
  • 历史总积分:121
  • 注册:2025年7月14日
发表于:2025-10-24 16:29:50
1楼

软件实现的困难在哪里呢?像我们做别墅游泳池在于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最担忧的就是某个疏漏导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回复本条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