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锡膏质量通常需要从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焊接性能、成分合规性及工艺可靠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以下是具体指标及检测方法
锡膏质量综合评估体系
一、物理性能
粘度与触变性
粘度范围需控制在80-300 Pa·s(依印刷工艺调整),触变性通过剪切速率变化时的粘度恢复率评估。检测采用旋转粘度计(如Malcom)在10rpm基准转速测量,同步进行刮刀测试验证印刷边缘锐利度。标准依据JIS-Z-3284及IPC-J-STD-004。
粒度分布
常规T3级粒径要求25-45μm,精密T5级需15-25μm,颗粒形状必须为真球状(正圆/椭圆)。激光粒度仪或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检测D10/D50/D90分布及球形度,依据J-STD-005和IPC-TM-650
2.2.14标准。需警惕D10<15μm引发的飞溅及D90>45μm导致的钢网堵塞风险。
塌陷性
印刷后经150℃烘烤需满足0.3mm间距无桥接。使用IPC-A-21或IPC-A-20塌陷测试板模拟观察,标准遵循IPC-TM-650 2.4.35。该性能与助焊剂触变剂含量强相关,建议阶梯升温测试(1.5℃/s→3℃/s)评估抗塌陷极限。
二、化学性能
助焊剂活性
活性等级需符合IPC-J-STD-004的R/RMA/RA分级。铜镜测试观察铜面侵蚀程度,润湿平衡法测量铺展力。其中RMA级(轻微穿透)适用消费电子,RA级(完全穿透)适用工业场景。
卤素含量
无卤锡膏要求氯溴总量<1500ppm,高卤素产品需明确应用场景。离子色谱仪定量检测,注意XRF无法检测有机卤素。标准依据JIS-Z-3284及IPC-J-STD-004。
金属含量与纯度
主成分(如SAC305的Sn96.5/Ag3.0/Cu0.5)需符合J-STD-006,杂质(Fe/Zn等)<5ppm。直读光谱仪(OES)或XRF分析元素比例,标准引用J-STD-006与IPC-TM-650 2.2.20。
三、焊接性能
润湿性与扩展性
铜或Ni/Au焊盘铺展面积>85%,无边缘不浸润或焊球缺陷。光学显微镜/AOI检测扩展率,X射线辅助验证空洞率。标准依据JIS-Z-3197及IPC-A-610。OSP焊盘要求>80%,ENIG焊盘>75%。
空洞率
汽车电子要求焊点空洞<5%,BGA等密集焊点需<3%。X射线检测仪扫描焊点内部结构,依据IPC-7095和IPC-A-610。主要成因包括挥发物残留(可通过延长预热改善)及焊膏氧化(推荐氮气保护回流)。
熔点匹配性
熔融窗口(液相线以上时间)控制在60-90秒。回流炉测温仪(如KIC)模拟焊接曲线,标准遵循IPC-TM-650 2.4.45。
四、成分合规性
合金成分
无铅锡膏主成分需满足J-STD-006,铅含量<0.1%。火花直读光谱仪分析成分,标准引用IPC-TM-650 2.2.20。
助焊剂残留
免洗型要求表面绝缘电阻(SIR)>100MΩ,残留物电导率<10μS/cm。85℃/85%RH环境72小时SIR测试,观察铜箔腐蚀,依据JIS-Z-3197和IPC-TM-650 2.6.3.2。
五、工艺可靠性
印刷适应性
0.3mm以下焊盘体积误差<±10%,无桥连缺印。3D SPI设备检测印刷图形尺寸,标准遵循IPC-TM-650 2.4.35。印刷窗口指数(PWI)计算公式:|实测体积-目标体积|/公差范围×100%,超过100%需调整工艺。
长期稳定性
未开封锡膏在0-10℃冷藏3个月后,黏度变化<8%。采用50℃存放7天的加速老化法模拟,依据IPC-TM-650 2.2.14。活化能Ea>50kJ/mol可保证6个月有效期。
机械强度
焊点剪切力需达标,150℃/24小时老化后强度下降<10%。剪切力测试仪结合SEM分析断裂面,标准引用IPC-TM-650 2.4.19。汽车电子建议增加热循环测试(-55℃↔125℃)。
六、检测工具与标准
物理检测:旋转粘度计、激光粒度仪、3D SPI、塌陷测试板
化学分析:XRF光谱仪、离子色谱仪、铜镜测试装置、润湿平衡仪
焊接验证:X射线检测仪、AOI系统、剪切力测试仪、热循环箱
核心标准:
IPC-J-STD-004(助焊剂)、IPC-J-STD-005(焊膏测试)
JIS-Z-3284(合金)、IPC-7095(BGA空洞)
IPC-TM-650系列(测试方法)
汽车电子附加要求:离子污染<0.75μg/cm²(VDA 2629)
实施要点:
来料必检粘度/金属含量/卤素,月检焊点强度/SIR
采用在线粘度计(Malvern Insitec)与AI视觉SPI(Koh Young)实现过程监控
按产品等级动态管控:消费电子允差±10%,汽车电子收紧至±5%
此体系通过多维度协同验证,确保锡膏在SMT工艺中的性能一致性及长期可靠性。关键指标偏离时(如金属含量偏差>0.5%),需立即启动纠正措施并追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