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哈尔滨与H总等老师晚上聚,谈到东大的学生在黄金集团内蒙选矿厂出的安全事故。其实,校方也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协调能够争取这样的实习基地机会。刚好在座一起是职业教育界的老师们,他们认为这个事故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关闭这些实习大门,工科专业学生就更能去找到实习基地。
我其实很想写这个话题很久了,F教授非常关注安全,他在北美几家石化企业的经历和培训使得他非常注重安全,经常会提到安全方面的话题。包括曾经谈到在加拿大对于工程师职业资质的认证中必须有安全培训的课程,安全的确是第一要务。因为工业现场安全的问题太多了,旋转的设备、高速运动的行车、高空作业、有毒有害气体、高温高压、压力容器、酸碱腐蚀、高压电力设备。记得在宜昌某化工企业实习的时候,安全课程时候就说刚刚发生的一起压力容器事故,盖子被打到200米外的山上。在工作的第一家生物化工企业的时候,我就干过一件事,拿螺丝刀胡乱碰了一下,把一个电柜里的空气开关给短路了(而且把600A的上一级开关跳闸),很粗的螺丝刀直接烧断,刺眼的电火花光芒让我觉得自己的眼睛有10分钟时间是瞎了的。
安全-利益才能驱动灵魂
安全,涉及的话题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和每个工程师的职业都还是紧密相关的。我曾经在2000-2002年这个时段里在电梯行业工作,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安全官,并参与了一个重要的全球工地安全评审审核计划并取得最好成绩。以我的深刻感受就是,这个成绩得益于高层的坚决支持,但是,所有的安全问题其实都是得“利益驱动灵魂”。因为我相信当高层意识到安全关乎其职业生命(这同样是一个安全问题)时,就会非常重视。因此,“利益驱动灵魂”才是安全能够被重视的首要问题—就像10多年前,我和一位台湾的伙伴谈及功能安全(Funtional Safety)的推广时,讲到它对人身的保护,但这位伙伴跟我讲“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功能安全,他们的设备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这会损失重大的市场机会,而相反,如果他们有功能安全,他们就可以比其他厂商有进入该市场的先机”。包括后来与一位国内做石化领域的安全系统产品的公司总工谈及此事,他也认同,某2万人的石化企业,若出一次安全事故,全员的每人年度3000总计6000万的奖金就会泡汤—这就是巨大的利益驱动。
安全系统的思想
在之前的企业,安全系统实际上是非常完善的体系,它搭建了“理念”、“原则”、“方法”、“工具”四个层级的体系来构造这个安全架构。
一、理念:其实理念这个级别就是一种企业的愿景级的或者对于安全这件事的重要性地位的确认,比如“1st in safety”印在每个地方,不断在提醒你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等同于质量,这对电梯这样的特殊产品是完全对等的,如果不安全就谈不上质量,如果质量有问题就会有潜在的安全风险。
所谓的文化,在这里就代表一种组织的行为习惯,那么组织的行为习惯不是靠检查、罚款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来实现的,即,它要让每个人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和行为。就像运动员的肌肉记忆一样,它就执行这个流程。当成为一种肌肉记忆,这个流程就不会显得繁琐,或者成为障碍。
当安全根深蒂固的在每个人的意识里,它就会成为真正的安全。
二、原则
从原则角度来说,它是一个“判据”,即,我做这件事的评价标准。因为,那时候作为安全官,你会遇到现场非常多的情况,他们会问这个是不是安全的?那样是不是安全的,因为,安全规则无法穷举所有的情况,并且,它无法给出特别具体的场景下的各种情况。
1).不要相信人,而要相信规则
安全有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制造障碍的存在,为了方便,他们就会不走规则流程,比如在井道里工作,你不去把机房的电柜锁上。你相信你的同事知道你在井道里,不会启动设备—他肯定会通知你的,凡此种种,但,你还是需要遵守规则,把电柜用自己的锁锁上。因为,你的同事可能忘记了你还在井道里,或者他以为你已经离开了,或者他喊了两嗓子你也没听见,或者你听见了,但没有马上离开井道。
请问,以上各种可能性在概率上是不是都存在?
而安全事故就是在这些概率下发生的。
所以,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遵守制度,把电柜锁上-生命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2).没有两道以上的安全保护措施的话,不能称之为安全;
经常有人会问我这样是不是安全的,因为我用了安全带—但是,我们的回答其实是如果你只有一道安全保护措施,那就是不安全的。
两道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机械的及电气,或者机械和上锁程序,总之如果你只有一道安全保护措施,你就要预防这个措施失效的概率。
3).零能量原则
其实,那时候现场的安装人员还经常会问各种是否安全的情况。我们把其归结为一个“0能量”状态,即,动能为零—如果这个设备它不运行,它是安全的。势能为0-这个物体它处于地面而不是在0.5米的台子上,电能为0—这就根本没有上电。这些当然是在当时电梯工地来评价的。
但如果换做其他场景,如石化的,压力容器的压力、防爆场景里的泄露值等,也是要归于0的状态才能确保最安全。
4).越资深越容易出安全事故
不听安全规程的人,越过安全规程的人,都是资深的,年轻的特别遵守规则,因为他们怕死。而资深的人不遵守规则,是因为从概率上来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不高,尤其是事故。但所有从事安全的人都知道,安全事故是从最低的身体伤害、工时损伤、致残、致命等多个等级出现的,并且,它是一个累积过程。比如30000个轻微伤害会出现3000个损工的伤害、3000个里又会出现300个较为严重的损工、300个严重里又出现30个致残、30个致残又会出现3个致命…因此,如果你以为超越规程,只是提高这个概率的过程。
5).任何时候都要保证手动
越是在电子系统发达的今天,人们都要记得,全自动并不是最高的追求,电梯发展超过百年,手动盘车依然存在。
我记得在读书的时候,尽管我们是属于仪器仪表专业,但我的老师还是跟我说,电子设备里每增加一个器件,就会意味着风险也跟着增加。因此,尽管身为自动化专业,但生产系统确保最后的堡垒—即,人要能够干预以让系统可以被解救那些处于电子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中。
现在的电动汽车,我看他们设计各种所谓的“隐藏把手”、“电子后视镜”、“遥控的钥匙”…其实,作为一个曾经干过安全的人来说,我的安全之弦告诉我,这些设计在很多时候都是危险的。尤其是将掌控权交付给电子系统后,这将带来非常大的潜在风险。
人们经常会质疑为什么有一些安全规则很奇怪,就像很多人问为什么航班落地前要打开遮光板?收起小桌板—以前,我在做安全官时候也有人质疑过很多安全规则,我只能告诉他“每一条规则的背后,都是生命”。因此,很多东西会改变,但生命不会再回来。很多时候,安全的“常识”却未被遵守,这就是设计中的大问题。
三、方法:其实,这是跟具体的实现安全有关,这有点类似于精益的方式,UTC有个安全审计称为“FPA-预防死亡性事故审查”的工地规范。这些都是作为方法,当然方法里还包括各种程序设计、审核流程等支撑。
在现在的公司也是一样,每个经理都有义务每年提交STO,即安全威胁观测报告,作为一种强制的任务,它必须被执行。你可以想想,对于一个全球数万名填写STO报告的公司而言,多少安全风险就已经在这里被观测并及时消除。例如,地面上的电缆会绊倒人、电柜里的接头会手碰到的触电风险。
记得以前在电梯行业做安全审核,我们把电柜里的所有接线都进行了保护—就是说你这个人在这个电柜里随便用手摸,你都不会触电。我记得有年去一个轮胎厂,看到一组克虏伯的密炼系统的电柜,我当时第一反应,这个电柜牛,因为这个电柜就完全没有可能让你触电。所有的电缆都被塑胶保护、每个线排上都有防护的罩子…这就是安全。
四、工具级
这里的工具不止于防护的可穿戴如安全带,而是工具级的定义,因为,很多安全工具它并不是
比如一个电梯井道口的防护栏,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我都还记得它的设计要求:
1).防护栏的三个栏杆,上栏1120mm(参考为人平均重心高度,因为如果你身体整体越过栏杆就会有坠落危险),中栏560mm,底部150mm带有防踢板—这个防止有人将石头、金属工具等踢到井道里。
2).防护栏正面要能承受90KN的冲击力,以避免人的身体撞上去;
3).它必须是可开启的,即,它不是一个防护栏挡在那里就可以,而是它左侧有螺栓固定,有合页可旋转,然后右侧是可以上锁。
4).进出程序,例如先是观察,然后在防护栏外将生命线拉出来,挂安全带,然后开启防护栏,再观察—注意井道里它有脚手架,脚手架的层级为1.5m,但这个脚手架上的竹片板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个层的30cm,否则,人进入就会遇到危险。
5).生命线,包括对于防火的要求、可承受的冲击、快口(即边缘锐利的部分对绳子带来的磨损风险)保护,这些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
6).每个安全区域必须有安全警示标牌。
安全锁也是必备的,尤其是多人作业的时候,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挂锁。只有当所有人都回到安全区,所有锁打开,才能重新上电。这在电力行业的高压作业现场必须的操作。
当然,这些是我在电梯工地现场的经历告诉我的—安全在每个领域都会不同。但是,要有非常清晰的体系设计,以及真正的执行,才能真的安全。
而每个工程师,它必须接受这样的安全教育,这种安全思维将会植入到他们的工作中:
1).自身的人身安全:当然,每个工作的人在各个公司都会有安全培训和教育,但是,在大学里,这些安全教育也是必须的,比如日常的实验室作业安全、差旅安全,凡此种种,它必须接受更多的这种安全意识训练,成为一种“肌肉记忆”,或者成为“Mindset”固化在他的大脑里。
2).安全设计,即,你设计出的产品必须确保它的安全性,不仅在机电安全设计阶段、调试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它都是得考虑用户的安全,包括一个说明书的说明。
3).安全技术,其实,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安全实际上也有安全对应的技术保障,例如功能安全,它必须是有经过认证的安全体系。
4).职业安全问题,其实,安全也是对应的责任,就像今年有一个案例,说某个项目出现了巨大事故并造成了追责,结果,是送达图纸和整改说明的是个实习生要来承担这个责任。细节不了解,但,这的确对于一个职场人要注意。
前面说的很多安全的思想,同样适合职业安全,例如:你不要相信人,要相信规则—你说你相信人家的口头承诺,但出了问题,人家可以说忘记是否答应过你,或者直接就否定有这么回事,因为你没有证据。好的,这里很重要,证据—你必须以可追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包括可被固定证据的邮件、书面的往复函件、书面的承诺和确认等。否则,当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背锅侠”。你说不能背锅的领导也无法培养啊—就算你需要通过牺牲来换取利益,你也得确保有一个对自己的保护的底线啊!因为任何极端的情况都是潜在的风险。
安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代表,你是否具有概率上的分析潜在可能性的能力,也代表你的判断力—是否有做事的原则和结构体系。
来源:微信号 说东道西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