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凭感觉:换热站师傅每天去现场看仪表盘,凭经验调阀门,供水温度忽高忽低,有时白天烧太热,半夜却降温;
问题查得慢:去年冬天管道漏水,师傅们挖了 3 天才找到漏点,整栋楼停暖,住户冻了两晚;
计费不公平:不管家里热不热,都按面积收费,住顶楼的多交钱还挨冻,住中间的少交钱却过热。
2023 年,小区引入 4G/5G 物联网技术改造后,这些问题竟神奇地解决了 —— 室温达标率从 70% 涨到 98%,采暖费平均降了 22%。
换热站里,传感器盯着供水温度、压力,精确到 0.5℃;
每栋楼门口装了热量表,算清楚这栋楼用了多少热;
每家每户客厅墙上多了个小盒子,实时测室温,数据自动传到平台。
用物联网卡建了专用网络,数据传输像走 “ETC 通道”,不堵车、不泄密;
哪怕是地下室的管道传感器,信号也稳稳的,不会断网;
5G 网络速度快,室温数据 10 秒内就能传到平台,师傅调完阀门,住户很快就感觉到温度变化。
白天外面零下 5℃,就让换热站多烧点,供水温度提到 55℃;
半夜气温降到零下 15℃,自动把温度调到 65℃;
哪家室温低于 18℃,悄悄把入户阀门开大;哪家超过 22℃,就关小一点,不浪费热量。
阳光小区的王师傅说:“以前每天跑 3 趟换热站,现在坐在办公室喝着茶,系统自己就调好了,省老劲了!”
最明显的是温差小了,以前顶楼和一楼差 5℃,现在最多差 1℃;
半夜再也不用盖两床被子,白天也不用开窗降温,舒适度高多了;
投诉量从每月 27 起降到 2 起,业主群里终于安静了。
按热量计费后,家里没人时调低点温度,每月能省几十块;
小区整体能耗降了 26.8%,物业说今年采暖费标准降了,大家都少交钱;
平台能查每天用了多少热,明明白白消费,没人再抱怨 “花冤枉钱”。
去年管道漏水,系统 10 分钟就定位了漏点,师傅们 2 小时就修好了;
换热站的泵坏了,平台提前预警,半夜没人时就换好了,没影响住户取暖;
整个冬天没停过暖,大家都说 “这才是合格的供暖”。
初期投入主要是传感器和路由器,摊到每户几百元,政府补贴了一部分;
每年省的电费、人工费就有数十万元,3 年就能回本;
用的都是成熟技术,4G/5G 信号覆盖的小区都能装。
随着技术成熟,物联网改造成本还在降。专家说,未来三年,北方 80% 的老旧小区二次供暖系统都有望完成升级,让 “温暖又省钱” 的冬天成为常态。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