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宝钢工作时,得过两次“优秀兼职教师奖”。这两次获奖,分别对应我开发的两门课:《数学模型技术》(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工业APP)和《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最近,我经常把创新课的名字改为《数字化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与方法》。那么,数字化时代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理论应该是TRIZ。与之相比,TRIZ理论的重点是“正确地做事”,而我的理论重点是“做正确的事”。利用数字化技术从事创新工作,最重要的关键其实就是提出和策划一个合适的问题。据说,ERP的成功率不到20%。为什么呢?绝大多数企业失败,都是因为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进而没有解决合适的问题,也就没有价值、没有作用。数字化转型、推进AI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然后才能去考虑如何正确地实现。事实上,如果事情是正确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容易实现。前天我批评某大厂推进工业大模型,本质问题就是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企业传统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跟随和在技术指标延长线上的创新,本质上都是针对相对清晰的需求。这时“做正确的事”并不是很困难。但是,从事数字化创新时,尤其是系统性的创新时,何为“正确的事”往往是个不容易提出的问题。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关注点是不同的。开发一项技术是不是正确,是应用技术的场景决定的,不是技术本身决定的。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重点,是技术系统的外部。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问三个问题:用户是谁?用户是怎么使用的?为什么别人不搞?大家注意到,这三个问题本身都是向外的。一个创新项目提得正确,决定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技术系统的外部条件和约束;经济可行性,决定于用户使用的场景。这些也都是外部因素。所以,学会“做正确的事”,往往需要有超越系统的视野。反之,“正确地做事”则往往是技术系统内部的事情,对视野的要求相对小一点。“正确地做事”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件事是可以做出来的。
“正确的事”的前提是这个问题有解:TRIZ中几乎所有的案例都是这样的。而TRIZ的理论几乎适合所有的专利。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无解呢?原因是:TRIZ中的案例存在幸存者偏差:有解的问题,才会作为案例。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创新问题往往是无解的:我们需要经过变通,把无解的问题转化成有解的问题。这里所谓的变通,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也就是转化成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正确的事”。我们经常谈到“用户的需求是潜在的”,意思是用户往往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用户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恰恰证明了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是必要的、有难度的。在我看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然,这里所谓的“提出问题”,指的是提出一个具备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的问题。
真正的创新,往往都是从“做正确的事”开始的,是外在结果的创新而不是内在实现手段的创新。系统性的创新,往往也是从“做正确的事”开始的。这时,提出问题往往等价于系统策划。数字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往往能使我们有机会做真正的创新;而网络化使得数字化的创新,涉及到很大的系统。所以,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往往是从“做正确的事”开始的。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几乎都是与数字化相关的。我的创新课,几乎都是围绕着“做正确的事”展开的,这也就不奇怪了。
在我的创新课上,我经常批评学术界的专家缺乏常识。现在想来,他们为什么缺乏常识呢?因为他们主要关注做事,而不太关注做的事是否正确。于是,事情做完了,发现成果没有价值或无法转化。这类问题,在技术跟随时代或许并不严重,因为问题本身是清晰的。但对于真正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就是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缺乏常识。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从定义“正确的事”开始的。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