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 到智能化 点击:23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16帖 | 9回
  • 年度积分:68
  • 历史总积分:1091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4-12-24 09:08:12
楼主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多年了,很多先进的企业多年前就构建了各种信息系统。在新的时代(数字化或智能化),应该怎么走呢?我想,概念不重要,内涵改变才是根本。2018年我从宝钢离职前,向公司提出三个方向:(多部门)协同、(资源)共享、(知识)复用。但有人或许会问:这三条要求其实并不新鲜,和过去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所谓“语言的迷雾”,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才能说清楚。

下面,用一个采购例子说明这种差异。

过去,许多企业就有采购系统。这类系统主要是负责部门内部的事情。如需求的预测、订单的跟踪、供应商管理等。采购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供应商的界面,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在信息化时期,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入数字化时代,是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把人的环节去掉。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销售系统接到订单之后,会自动地传递给许多部门,比如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计算机(或者模块)会自动地分解出完成合同所需要的原料。通过与库存比对后,自动确定采购的清单。采购清单确定后,计算机自动向供货商下订单。这样,从接到用户的订单到给供货商下订单,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个逻辑中涉及到两对协同:在企业内部,是销售与采购部门的协同;在企业外部,是企业自身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协同能力之所以能够提升,是因为这些事情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计算机完成任务时,既不耽误时间、也不会出错。我常说,智能化是“提升白领的劳动效率”,就是这么体现的。

我们经常说:数字化能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问题。其实,管理问题往往是人的问题,比如,人有私心、会出错、耽误时间等等。如果计算机能够自动完成相关的业务,就基本上可以做到不出错、不耽误时间——这不就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吗?当管理能力强了,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去完成订单,这就是所谓的快速响应。从这个角度看,推进智能化和精益追求的目标非常相似,关键是用了数字化的手段。

这样的做法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比如,从技术可行性方面讲,需要对产品本身进行一定的标准化,计算机才能自动地分解出所需的原料。再如,原料及其质量也要标准化,才能实现自动的采购。另外,自动采购需要有相关的商务协议为前提。这类做法还要从经济可行性上考虑。开发、维护这类系统是要有投入的,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值得做。不同的场景下,收益是不一样的。例如,如果企业的产品是定制化的(包括工程项目),价值往往就比较大。

所谓推进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推进用更少的(设备、人力、备品备件)资源去做事情。对企业来说,首先要从优化资源供给开始。在某些垄断的国企,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自然就没有共享的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动力,信息技术也就发挥不了作用:人家根本不必共享。只有当资源供给捉襟见肘的时候,推进资源共享才会有价值。所以,企业应该首先有意识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推进资源共享。

无论推进多方协同,还是推进资源共享,基本的方法都是让计算机去做事。这时,都要把人做事的逻辑写到计算机里面。另外,前面曾经提到:计算机做事的前提一定是标准化。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标准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所以,推进知识工程与推进标准化,往往是同一件事情。智能化可以“提升白领的劳动效率”。

但是,智能化还是需要人的:过去的人,完成的是具体的业务工作;以后的人,工作职责是给计算机制定“规则”。打个比方,过去的人做公检法的事情(根据法律做自己的事情),以后的人做国会议员(人大常委)的事情。这样,白领的效率就提升了。

这些规则,自然就是知识。所以我们常说:智能化时代,人是知识的生产者。具体地说: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增加了。我们注意到:系统维护很可能是企业内部的日常工作。这时,提升维护者的劳动效率和质量就变得重要了。在我看来,平台、中台、无代码、零代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本质作用,应该是提升维护人来的劳动效率。提升劳动效率的要求之一,是要有“既懂业务、又能亲自维护系统的人”。在过去,这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修改代码会带来预料之外的风险。平台等技术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设法降低这种风险。风险降低了,业务人员才能直接进行系统维护。换句话说:平台、中台、无代码、零代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关键,是减少系统维护人员在维护过程的风险。风险降低了,专业人员才能亲自动手维护系统,效率才能上升。相关的技术开发商,应该沿着这个方向去发展自己的技术。

创新的成败以价值论英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但是,“价值决定于业务场景”。数字化技术需要用在合适的场景上,才能创造价值。所谓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企业的战略任务:将企业业务转型到特定的场景后,数字化技术才能创造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字化转型的成败,首先是用户决定的、是用户企业一把手决定的。

如果大家认可上面的想法,就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智能化转型一定需要AI吗?不要把数字化的机会,狭义地理解为AI的机会:如果这个观念不改,人看到的机会就会少得多。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