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知识经济的原因很多。在我看来,其本质原因是“知识生产”的经济性更好,提高人们从事“知识生产”的积极性。
具体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知识在互联网上共享,可以让知识的价值倍增。间接的原因包括:互联网带动大数据,让“知识生产的成本降低”;互联网带动智能化,让机器自动、重复地用知识,从而再次“让知识的价值倍增”。更深入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带动人们对个性化、高质量的需求,让知识更值钱;带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带动自动化,自动化让知识的沉淀更容易。而现在热门的“工业APP”技术,会让知识的沉淀和共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然而,对于上述说法,人们经常疑惑的是:大家愿意把知识放在互联网上共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看到:知识未必是直接在网上共享的,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实现共享的。
我们知道:我们购买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就是购买的“知识产品”。但购买手机、汽车、艺术品这些物质产品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用于购买手机的钱中,有多少付给了知识产权(包括手机本身的知识产权、芯片的知识产权、生产设备的知识产权、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又有多少付给了体力劳动者?所以,购买手机主要就是购买知识——购买了承载者知识的物质产品,而不是单独购买知识产权。
互联网让人们容易看到这些承载了知识的产品和服务,好的知识产品容易赚钱。这其实就是对“知识生产”的鼓励。互联网未必是直接传送这些产品中的知识,而是与产品有关的信息。而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就是与产品中的知识有关的信息。
比如,我们从网上看到: “华为手机很好用”的信息,就可能会买了华为手机,也就买了华为手机承载的知识。
其实,我本人也是一个例子。离开宝钢以后,我经常到各地讲课。讲课其实就是卖知识,就是知识共享去。假如我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共享就可以让价值倍增,而我也可以从中获利。理论上讲,如果“倍数”到达一定程度,就有条件专职做“知识的生产者”。那时,我卖知识获得的收益,可能就会比在宝钢做首席好。这个道理就是:“网络促进分工”,让更多人成为“知识生产者”。
其实,我与此有关的人脉,大部分都是从网上积累的,是网络帮我建立的“市场”。人们从网络上看到的是我的信息,而我卖的知识却是在大脑这个载体里面。互联网并没有直接“共享”我的大脑。所以,我愿意在网上共享我的一些信息。
总之,网络化促进知识共享时,未必是把知识直接放在网上。放在网上的信息,用于描述承载知识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的作用,是让人们能够看到、了解这些知识的载体,而不是直接把知识拿走。这就是互联网能够促进知识的分享的原因。
懂了这个道理,也就应该明白如何通过互联网促进知识的共享了。说到底,除了知识本身的质量要高之外,影响力和认同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