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国内浏览器公司红芯宣布完成2.5亿元C轮战略融资。红芯在当日新闻稿中称:“红芯全力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推出世界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打破美国垄断。”随后,其被质疑使用的是谷歌Chrome内核,接着红芯创始人个人经历造假:实习说成“创始成员”、交流生说成“毕业于哈佛”也被爆出,一时之间,红芯公司闹得沸沸腾腾。
打开红芯浏览器官网,“自主可控”、“国产”等字眼会首先映入眼帘,正是这样一款长期以“国产可控、自主创新”为宣传点的浏览器却陷入造假风波。最后,红芯时代方面终于顶不住压力,8月17日发了致歉信,承认“在融资宣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
不少人都直接联想到汉芯造假事件,不过红芯确实跟当时汉芯造假有及其微小的区别。毕竟汉芯是直接打磨掉原始芯片上的字后重新打印,而红芯除了内核照搬chromium外还是多少填了点别的东西。
红芯打着自主研发的名义,其实就是抄袭,类似这类自主创新的事还是有不少,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陷入了“自主研发”的这个循环,强调自主研发,好像这样就显得自己很牛逼,强调的原因不外乎这块确实是我国产业链的短板,而有了突破的话大家肯定会去额外关注。其实短板就是短板,应该去埋头做技术。
而郎咸平也对此次事件表示,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务实一点,可能是被芯片逼急了,最近一下冒出了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企业,当红一定是“红芯”了。从郎咸平的话语中也不难联想到之前的“中兴事件”,看来“缺芯之伤”这个伤疤怎么也都揭不开了。红芯事件可能对嵌入式芯片、软件等产业构成打击。
“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中美贸易战尤其是中兴通讯事件明确针对中国“缺芯”症。科技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大家还是埋头研究技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