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电阻形成过程 点击:649 | 回复:0



syxzhj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4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68
  • 注册:2018年4月09日
发表于:2018-06-12 14:51:23
楼主

接触电阻形成的过程:

    两焊件接触面存在一定的电阻称为接触电阻,当电流通过两焊件接触面时,由于接触面实际上不是绝对平的,两焊件只能在若干点上相接触,这样电流通过接触面时就收缩,集中于这点通过,这时一种微观的集中,由此而造成的附加电阻是形成接触电阻的主要部分,与此同时,在接触面上存在的氧化膜、油膜、脏污等阻碍,焊件表面吸附的气体,也会引起接触电阻。

    当两焊件通过一定电流时,接触面上首先被加热到较高温度,因而较早的达到焊接温度,所以电阻焊机是通过焊件间接触面上产生的电阻热作为主要热源。

    接触电阻的大小与电极压力、材料性质、焊件表面状况以及温度有关,任何能够增大实际接触面积的因素,都会减少接触电阻。

    随着电极压力的增大,焊件表面的凸出点被压平、氧化膜也会被破坏,接触面积随之增大,接触电阻减少。

    焊件表面存在的氧化物、脏污越多、尤其是存在导电性很低的氧化物时,接触电阻显著增加。

    在焊接过程中,随这焊件温度的上升,材料强度逐渐下降,压力将造成更大的接触面积,同时焊件表面上阻碍导电的物质也易被挤走,所以随着温度的上升,接触电阻将急剧下降。

下面阐述焊点形成阶段:

1、预压阶段:为避免接触电阻过大而使焊件烧穿或将电极工作表面烧坏,因此,一定要焊件受到预压作用后方可通电。

2、焊件通电加热阶段:预压阶段结束后,开始通电加热,在压力的作用下该处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晶粒破碎,在高温下破碎的晶粒强烈的进行在结晶,使焊件通过相互结晶形成共同晶粒,即完成塑性状态下的焊接,随着温度升高,塑性状态区域向四周扩展,中心部分开始出现熔化区,由于熔化区域被破坏的塑性焊接区域(即所谓塑性环)所包围,因此熔化的金属不至于在压力作用下被挤出而造成飞溅,以后熔化区和塑性环均应不断扩大,但塑性环始终包围着熔化区,使加热过程正常进行。

3、锻压(维持)阶段:当切断焊接电流后,电极继续对焊点进行挤压的工序称为锻压。

    加热结束后,因为焊核周围冷却条件好,故首先凝固,这使包围熔化区域周围的金属外壳的刚性得到加强,中心部分凝固收缩时遇到更大的阻力,在断电后继续施加压力,可以克服凝固阻力,防止缩孔、裂纹的产生、形成机械性能高的焊点。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