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智慧交通是在这近几年喊出来的口号,随着城市的停车压力,人们都在迫切需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冷静分析这些年的进展,就会发现,喊出了一些口号,提出一些美好的愿景,但却一直未能实现,在这智能化的城市当中,忽视任何一个基本环节,都将导致智慧的“不能”。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智慧停车发展道路上,还需突破哪些障碍?
一、缔造全国化的智能交通大数据
智能交通的基本作用,是通过交通领域全业态数据的立体采集与处理,以支撑更聪明的交通建设、管理、运行决策。这种以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小到自动驾驶、出行时间管理,大到路网的运能调配、运送方式决策、交通管理绩效评价等。
由于交通问题的多样性和社会性,交通类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本应是社会性的工作,然而,由于行政架构上遍布多部门,地理架构上遍布全国,事实上又形成了数据割据和断层的局面。很多时候,掌握各类数据的各部门,没有自发的愿望,也没有机制去激励其分享这些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突破行政管辖权属的制约,通过政策乃至立法强行推动所有公共数据的公开;用更微观的手段建立更宏观的视野,更好地发挥中央行政干预优势,缔造全国“一盘棋”的智能交通数据支撑体系。
二、车辆身份识别和动态采集能力
鉴别和采集车辆身份的能力,是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在每一路段上都能直接获取途经车辆可识别的基本信息、掌握车辆的实时通行数据,才能建立车的基本通行统计类数据,从而实现实时监控、定性和定位采集、提前预测、及时预警,完成区域协调、路网流量调配、控制、疏导、收费和安防等任务。所有这些工作的关键,就是“车辆身份”的自动鉴别和采集。这涉及到手段和效率、成本和质量以及分析的思路和运用的方法。
在不良视认条件或车辆高速运行状态下,车牌信息采集成功率低,数据质量不可靠。这就严重影响了智能化管理的努力和进步。而近年来出现的高清号牌呈现技术,正在将车辆身份识别技术推向更高境界。德立达停车系统就是全程以先进的车牌识别技术来控制,最高可达99.7%,在有效建立车辆身份自动化识别与采集系统之前,大量的智能交通功能无法实质性推进。
三、超高的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城市交通管理的关键是实现居民出行时间的优化,即能够获得稳定和合理的通勤时间。其基本的思路,就是获得所有车辆的出行轨迹和起始点之间的时间记录数据。如果获得的这些数据几乎没有瑕疵,结论自然就能浮出水面。
具备这种数据分析能力后,不仅可以评价交通管理措施的效果,还可以准确地测算出通勤车流对路网的压力点和时间点,进而预测各个路网将在未来某时刻会出现的交通流量,以及进行更精准的流速预告。这种服务能力,要比向社会提供一个全市路网车速的指数,有更现实的服务意义;对调配路网资源也有莫大好处,对及时调整交通控制措施、降低怠速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也有莫大贡献。
要具备这样的数据分析能力,就要培养专业人才梯队。这支队伍不仅要懂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还要懂交通,懂统计学和社会学。总之,一支具备综合学科技术素养的高素质队伍才能胜任需要。在这方面,我们的人才培育机制,特别是用人机制,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智能交通行业不断发展,市场潜力日益庞大,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时代的影响下,智能交通发展也跟随移动互联网思维,会越来越好,但实现智慧城市交通,任重而道远,不仅是在管理、技术上,还有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多方面的改进才是实现智慧交通的最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