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物联网发展趋势的第四部分,也是使用CHIP方法判断物联网发展趋势的第二部分。
CHIP方法用四种维度研究产业;C是Case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通过研究案例,找到一个新领域的入手点;H是History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通过研究历史发展获得发展规律;I是Infrastructure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利用研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学习,获得对领域的全面认识;P是Problem或Pain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通过对领域的存在的问题或者痛点研究,获得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其中C(案例),H(历史)分析方法在上次微课堂已经分享过了。今天分享使用I(架构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本次课分三部分:架构研究的基本介绍;架构方法的价值;如何通过架构方法学习一个新的领域。
首先介绍架构研究方法介绍:
I 是英文Infrastructure首字母的缩写。
架构方法:在研究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这个领域进行分类(或者研究这个领域的组成结构)。
对新的领域研究,可以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最通用的维度,对领域做尽可能全面、详细的分类(或组成结构描述),获得对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全面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是了解观察这个领域的所有维度,从不同维度对领域分类(或者组成结构描述),获得这个领域全方位的认识。
对于第一个层级的物联网研究,曾经选择了物联网最通用的技术功能维度对物联网进行分类,从技术功能维度,物联网分为三层:感知、连接、智能三层。
这个维度,是对物联网认知最常用的维度,在物联网发展早期,这个维度是被普遍接受的;虽然在语句表述上会有差异,比如另外有机构将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与IBM的感知、连接、智能是对应的。
所以从功能这个维度入手介绍物联网,非常容易建立对物联网的感性认识,对于新手而言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物联网的功能维度是研究物联网比较好的切入点,但并不全面,物联网还会有其他维度的表述。
下一步是进入第二个研究层级,从多个维度对物联网进行描述。那么看一下IBM的物联网生态图,IBM从技术和生态两个维度对物联网进行了描述,如图:
看这张图的右下侧,是物联网从技术维度的组成部分,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边缘计算层、云计算层、物联网服务平台层,应用层序层和数据分析层,这七层就是物联网的技术组成架构,是从技术维度描述的。相对于功能维度的三层架构而言,技术人员通过这张图更容易了解物联网的技术总貌。
从这七层架构向左,向上是物联网的生态,即未来物联网领域需要哪些类型的供应商(企业)。
从七层架构向左,是物联网的技术类供应商;从七层架构向上,是物联网的服务供应商。无论是技术供应商,还是服务供应商都是物联网行业内的企业,都属于物联网生态的一个环节。
这张物联网生态图,还可以看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趋势,即向服务转型。
向服务转型的中枢在物联网平台服务这个角色。研究物联网就要从物联网平台服务这个角色入手,其它所有角色都围绕着这个角色在发展。14年,15年 ToC领域的物联网平台受到资本的追逐。而ToC行业现在有两个热点方向,一个是完善边缘计算层的功能,一个形成物联网应用服务生态;边缘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都是紧紧挨在物联网平台层。
对于物联网的全维度架构图中,IBM这张生态图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张,但也仅是从IT供应商的维度观察物联网。
从传统通讯行业的企业对物联网的结构则是另外一个维度,包括连接管理,服务支持,设备管理,和应用支持(使能)管理,应用平台,业务分析平台,业务服务平台。
在这些平台中,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是通讯行业比较重视的功能。
所以从不同维度看,物联网的组成是不同的。所以看物联网的维度越多,你看到的物联网就越全面!
使用架构方法的价值
如刚才介绍到的,使用架构将物联网分的越详细,看的维度越多,对物联网的理解就越全面。
使用架构方法可以增强人的洞察力:
在别人眼里一样的两个事物,在你眼里却有差异,那么你的洞察力就比别人强。看到差异,一定是存在某一个维度,从这个维度看这两个事物是有差别的;但别人没有从这个维度研究过,所以认为两个事物是相同的,而通过这个维度去看事物,就能看到别人眼中相同事物的差异。
比如第一次了解AbleCloud时,我的问题是AbleCloud与其它云计算平台有什么差异,有人介绍说AbleCloud对标的是Ayla,也就是说她认为AbleCloud与Ayla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研究了这两个平台之后,我发现AbleCloud与Ayla在是否有开发套件这个维度是有差异的,Ayla有开发套件而AbleCloud没有。从这点上,机智云与Ayla更接近一些。
研究云平台可以增加是否包含开发套件这一个维度,从这个维度,就能看到别人认为是一样的两个平台之间的差异性。
另外在很多人眼里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在我眼里却有关联。
比如我介绍的汽车与计算机发展历史看,这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但从历史上看,计算机的发展,却可以借鉴汽车的发展历史。
汽车在发明早期,只是作为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大的产业格局。当公路交通网建立起来之后,汽车大大降低了人或者货物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时间,可以在更大范围实现商品交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计算机发明早期,计算机只是作为简化劳动的工具,当互联网高速公路完善之后,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信息交互,进一步带来规模效应,从而改变整个商业生态。所以互联网以及物联网通讯渠道的完善,将为物联网的爆发奠定基础(基础设施发展之后,将会引起其他所有行业的深度变革)。
增加一个通过降低传播时间(货物或信息),扩大共享(货物或信息)范围,进一步带来规模效应,从而形成对所有产业的变革这个维度。从这个维度上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汽车发展的相似之处;而物联网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后,在更大范围内对计算机的补充,就如公路系统完善后,自行车行业是交通行业的补充,而公路体系的完善对自行车行业的促进一样,通讯信息畅通之后,将会促进物联网行业,所以物联网行业的爆发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通过架构研究,完善观察事物的维度,可以增强洞察力。
再举一个利用架构创造价值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RFID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感知技术。RFID的发展将在智能制造、物流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RFID产业,包括RFID芯片供应商,读写器供应商,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
很多RFID行业从业人员对RFID产业链的理解都到此为止,而我对RFID产业认识中,增加了RFID方案的客户,和RFID方案的用户这两个角色的维度。
所以在与RFID读写器供应商交流时,我问他们的目标客户是谁?他们说是系统集成商,但有哪些系统集成商?这些供应商了解不多。只知道熟悉的一家年销售额2000万的智能制造集成的公司,却不知道行业内有年销售额9亿,5亿的两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公司,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两家企业,有针对性的去销售,其业务量一定会有所增加。
如果对RFID行业的研究,增加更多与客户相关的维度,既要看到行业的直接客户——系统集成商,还要看到最重用户,实施智能制造的甲方企业,并将潜在实施RFID项目的企业内的决策链理清楚,对RFID的使用功能需求掌握清楚,还会指导RFID相关产品的研发,为后续的产品持续改进提供一个功能需求的输入口。
如何用架构方法分析行业?
如果我要了解一个产业,我首先会去尝试建立这个行业的整体框架。但如果这个行业对你很陌生的话,如何着手建立行业框架?
首先是找到这个行业最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开始研究其产品架构。
比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的概念,早期是由IBM推动的,所以我最先研究的是IBM体系的物联网架构,就是从开头介绍的那张IBM物联网生态图。
IBM的物联网体系是比较全面的,所以IBM的生态图就是比较完善的物联网架构图。最近几年我介绍物联网时,都是用IBM的这张生态图图,但IBM是企业应用视角,多是根据服务大型企业的经验的,也就是说IBM架构图适合的建立物联网的平台是大型企业,应用流程重,关联多的设备。
通讯行业是另外一个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讯企业的物联网多是为分散的设备联网,这样分散设备的联网的应用轻,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关联不复杂。更多的强调的是通过设备采集数据,比如重型机械的联网,还有一些建筑设施的联网。这些设备更多的强调的是连接管理,设备管理,虽然有使能应用模块,但使能应用并不重。
这样通过IBM,Jasper等不同行业的典型物联网架构的比对,将Jasper等通讯相关的架构增加到IBM的架构上,物联网的架构更加完善。
有了完善的架构之后,在研究物联网的企业的时候,研究一个新的物联网企业,可以方便的确定这个企业在物联网架构中的位置,再根据相同位置其它企业相关产品的比较,就能在更加细节部分完善架构,实现对物联网的更加清晰的理解。在相同位置的不同企业之间找到相同之处,差异之处,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物联网的体系,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比如同样是通过做WIFI模块成为物联网平台型企业,杭州古北,上海庆科,上海汉枫,银河风云,这几家企业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也渐渐有了差异:杭州古北重视场景控制,上海庆科做物联网操作系统,做雾计算,上海汉枫做SIP,而银河风云做MacBee联盟。这样根据物联网发展早期各自特点,在获得各自客户之后,有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同样是在平台服务层,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服务存在差异化竞争,在平台地位确立之后,某些具有功能互补的平台企业就将开始合作,而不是像平台发展之初,完全竞争!就如上个月IBM与西门子开始合作,虽然这两家企业的物联网功能都有定位物联网平台功能,但因为功能互补,所以开始合作了!从我个人推断,未来杭州古北,上海庆科,银河风云都有互补合作的可能性。
今天就介绍这些,主要从概念、价值、使用三个维度对架构方法做了介绍。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物联网微课堂。下次课程将介绍如何使用痛点分析的方法判断物联网发展趋势。
来源:微信号xuyongshuo-work
作者:许永硕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