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的春节讲究的就是全家团聚,在外打拼一年,难得有个假期,即便回家的路遥远、艰辛,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回家看看。
按往年经验做好了艰难跋涉的准备,结果今年的回家路格外顺畅,火车站人不多,车箱内也不多,转乘的汽车上也是人人有座。据说因为今年春节晚,民工、学生、上班族三股人流高峰没有了交集,但我相信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有所转变(增加了车次,提高了运力),我们的祖国正在慢慢朝着康庄大道前进。不管怎样,春节乘车回家历史上首次享受了如此的舒服待遇,回家的感觉真好!
车站候车室
火车上
汽车上
大年三十贴春联,完成后燃放爆竹,自此直到初一早上,村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尤其随着央视春晚凌晨0:00的钟声敲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新年的序幕自此拉开。
倘佯在乡村街道放眼望去,家家门前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即便没有人住的空院落也都会有亲属近邻贴上春联)。
张灯结彩迎新年
傍晚的村道
初一早上吃饺子是老传统,而且讲究早吃,意味着人勤吃饱饭。早在三十下午我们全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包好了第二天早上要吃的饺子。
年三十包的饺子
老传统初一不清洁也不走亲访友,在家与妈妈拉拉家常。这几年父亲出外做工,母亲习惯性失眠,身体一直不好,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操心,还时时牵挂两个早已成家并且都有了孩子的儿子。望着母亲惨白的脸色与深陷的眼窝我一次次感动于母爱的伟大。
碰到了好几年未见面的发小,一块儿出去走了走,惊讶于家乡的变化。
村中戏楼
戏楼上书“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上联“虎踞龙盘今胜昔”,下联“天翻地覆慨而慷”。小时候有过秦腔剧社前来表演,现在已经颓废了,但村委会还是保留并且明显维护着这个历史见证。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个戏楼里面完成的,那时候叫“学前班”(相当于如今幼儿园大班),那时村子里80多个孩子在这里面上课,现在村子里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学生加起来恐怕也不足100个孩子,早在几年前村小学就合并到邻村去了。
破败的村小学
据说村小学原来的教舍承包给人养羊了,我没有进去到学校里面,看看铁门上的火炬与两侧“提高素质,开创未来”的题字,多么熟悉,往事历历在目,我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5年童年时光。
村中街道
村卫生所
村委会
回家——我要回家——
思念与牵挂、回忆与憧憬,剪不断理还乱。春节回家不是简单的回家看看、玩玩,而是感情的升华、心灵的休憩……
感念于时光只解催人老,为什么让母亲满头白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