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为这样的同行感到自豪还是悲哀! 点击:418 | 回复:5



工控新学者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9帖 | 71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550
  • 注册:2005年3月18日
发表于:2008-08-06 10:59:57
楼主


网易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44岁工程师无1分存款 死后仅留20年捐款单据(图)
2008-08-05 14:00:59 来源: 大河网(郑州) 网友评论 2966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他生前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工作待遇优厚,但他生活清苦,无房无产,44岁英年早逝,他没有留下一分钱存款,只留下了几箱书。死后好友整理衣物发现,原来他年年捐款,热心慈善。





“卢新杰希望书库”部分存书





卢新杰遗物中的部分捐款凭证

大河网8月5日报道 他生前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工作待遇优厚,但他生活清苦,无房无产,44岁英年早逝,他没有留下一分钱存款,只留下了几箱书。

他死后,好友从他的遗物中找到大量捐赠单据:从1987年到2007年,他年年捐款,多数年份捐款1000元至5000元不等。慈善事业,他捐款;身边的人遇困,他资助;异地他乡素昧平生的人有难,他也救援。

自己遭遇困难时,他却“谢绝”帮助,得知自己得了大病,为“不拖累工厂”竟直接辞职,并谢绝朋友资助,直至去世。他不是党员、不是劳模,他默默无闻、不近世俗,死时连张像样的照片也没留下,却让周围的人常感难以忘怀。他在寄给一家基金会的信中说:“我没有大作为,但有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如果我的这点心意能让一些人感到一丝温暖,我将无限快慰。”

收入优厚逝时却无一分存款

2007年11月13日,原三门峡水力发电厂电气工程师、年仅44岁的卢新杰因患癌症去世。

生前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大多时间都是一身工装,皮鞋也是皱皱巴巴,旧得几乎没法穿,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没有结过婚——他死后,未留下一分钱存款,仅留下几大箱书。

有人因此说,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生清贫而孤寂,活得不值。

而在同学和同事眼中,清瘦高挑的卢新杰“是个怀有瘦骨清风、不会改变的人”——无论世事咋变,他永远都生活节俭、勤恳敬业、纯正做人。什么吃喝玩乐、乌七八糟的东西他从不沾染,他也有业余爱好,却透着清雅:下围棋,他是三门峡地区数得着的高手;游泳,他是单位里的健将;学外语,他是厂里通晓世界语的第一人,他的英语也很流利。

但同学们也有疑惑。卢新杰老家在洛阳市吉利区,1983年从郑州电力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工作。20多年来,该厂效益一直很好,职工待遇也好,以他做工程师的收入算,至少可以存款二三十万。可他却分文未留,他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遗物中发现20年捐款凭证

其实,卢新杰生前,他的一些同事和好友就知道他“爱捐款”,但并没特别在意卢新杰的这个“癖好”——直到他们看到卢新杰的遗物。

卢新杰的遗物中有几个档案袋,里面装的都是他生前向社会捐款的汇款单据、证书和往来信函。

单据显示,从1987年到他去世的2007年,他年年捐款。其中,多数年份捐款1000元至5000元不等。

他捐款的面儿很宽,这里遭水灾了,他捐款;那里遭震灾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捐款;慈善活动,他捐款;身边的人遇困他资助;异地他乡素昧平生的人有难他也救援。

在捐款凭证的正面,卢新杰都编了序号,并在背面分别注有“此款汇往希望工程”、“汇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汇往中华慈善总会”、“汇往长江水灾灾区”等字样。档案袋中,只留存了部分凭证,同事许建军说,他长期住在单身宿舍,先后几次搬家,缺失的凭证估计是在搬家时丢了。

在一封寄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信中,他写道:“我从小就崇拜为劳苦大众的幸福而洒尽热血的革命先烈。我没有大作为,但有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现在,普天之下还有那么多穷苦人家,我们理应伸手拉他们一把。如果我的这点心意能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一丝温暖,我将无限快慰。”

生前资助小学至今感念其恩

卢新杰的同学及同事杨木振、陈小民、卢学郎、常正卿等人看到这些捐款凭证,心里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卢新杰的捐款凭证中,并没有他给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宝华乡中心小学的捐款单据。但陈小民在共青团红河县委和宝华乡中心小学分别给卢新杰的致谢信中,发现他曾给该校捐赠了一套“希望书库”。依据这两封信,卢学郎打电话到共青团红河县委查询,确实有这回事。

接下来,发生了一连串感人的回应。

共青团云南省委、共青团红河县委、宝华乡政府及中心小学均发来专函对卢新杰去世表示沉痛哀悼。今年年初,宝华小学退休校长、哈尼族人白仲祥等人还专程自费从云南赶到三门峡祭奠。

白校长说,卢新杰是截至目前给宝华乡捐赠最多的人,在他们心中,卢新杰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亲人。

那么,卢新杰是怎么想到给这所学校捐赠希望书库的?原来,宝华乡是个哈尼族、彝族聚居区,山秀水美,却因地处偏远而发展滞后。1997年,团中央倡议全国人民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该校被列为受助对象之一。当时,卢新杰从报纸上看到倡议,即于当年5月通过团中央和共青团云南省委向宝华乡中心小学捐赠了一套价值两万元、共有500册图书的“希望书库”。

此后,卢新杰就和这所学校建立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多次写信询问学校的变化、“希望书库”的管理情况、学生们喜欢不喜欢他捐赠的书籍等。1998年和2007年10月,又先后两次向该校捐款2000元。

“都怨我,生前没有邀请新杰先生到红河走走看看。”白校长自责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却未能报答,永生遗憾啊!”

临走时,白校长执意邀请陈小民代表卢新杰到宝华看看“希望书库”。

陈小民去了。白校长汇报说,10年前,宝华乡中心小学专门留出两间教室作为“卢新杰希望书库”,书库里的每一个书柜顶部都有黑漆书写的“卢新杰希望书库”字样,书柜中的每一册图书封面也都印有“卢新杰希望书库”标记。

这些年来,宝华乡近万名学生在“希望书库”沐浴知识的甘露,接受爱心的滋润。说着,白校长双手捧着一册“卢新杰希望书库目录”赠给陈小民,并请他对照目录,检查书库是否有图书遗失、损毁。陈小民对照查看后,禁不住手扶书柜,哭着告慰卢新杰:“兄弟,书库管理得很好,你若在天有灵,应该欣慰!”

频繁捐款急人所急非为名利

今年汶川地震后,同学和同事们在向灾区捐款时,又怀念起卢新杰来。“如果他在,一定是第一个捐款,而且捐款数额最多!”卢学郎伤感地说。

至今,卢新杰生前做的许多善事,仍刻在发电厂职工心中。

卢新杰生前给许多人替过班。啥叫替班?就是他所在车间的7名干部,每个星期天都要轮流在车间值班室值班,以随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卢新杰是工程师,也算车间干部之一。当其他干部星期天有事时,他就自愿代替值班,而且从未要过报酬。

按厂里规定,替人值班是要记入“存工表”的,日后可以换休,但他从来没休,20多年累计下来,总共要有上千个存工,如果他要休息,可以连休几年。

一位职工说,每当同事有困难找卢新杰借钱,“他有1万元,绝对借你1万元,不会借你5000元”。借钱之后,他也从不催要。有些借钱的人多年摆脱不了困难,他就不叫归还。

厂里年年都要组织几场面向贫困地区、灾区的捐款活动,捐款多少一般按级别。有些时候,卢新杰的捐款数额甚至比厂领导多出几倍。

厂食堂厨师杨师傅说,有一年他家有困难,厂里号召捐款,其他同事最多捐200元,卢新杰捐了1000元。

19



苗子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363帖 | 272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525
  • 注册:2002年11月15日
发表于:2008-08-06 12:46:33
1楼
学技术岂能以丧失人格为代价?

毕业生182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4帖 | 15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00
  • 注册:2007年12月20日
发表于:2008-08-06 14:40:09
2楼
不管怎么说,请不要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是非。

大忽悠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54帖 | 56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908
  • 注册:2006年6月06日
发表于:2008-08-06 14:47:23
3楼

现在不管是否学过心理学的人,都能或多或少谈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几十年来流行甚广,也是国外心理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但在心理学界,对该理论还是存在一些争议。今天组一篇关于该理论的普及稿,供想了解的朋友参阅。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但有人还是将其组成了7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 美 的 需 要

求 知 的 需 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在心理学界,对该理论还是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该理论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理属性,并且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横向联系,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相互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有些人认为该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

 ;

 ;

 ;

 ;

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

一个实例.

工控新学者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9帖 | 71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550
  • 注册:2005年3月18日
发表于:2008-08-08 11:53:06
4楼

如果让你向卢新杰看齐,你会干吗?

工控新学者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9帖 | 71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550
  • 注册:2005年3月18日
发表于:2008-08-08 12:03:38
5楼
说实话,看到这篇报道,我的心里凉透了.卢新杰就是我们工控行业的兄弟,辛勤工作一辈子,就这样一无所有地离开了人间!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