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政策启动后股市仍在“失血”制造一级市场暴利的制度亟待改革 点击:77 | 回复:0



cqs0088

    
  • 精华:1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879帖 | 3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08-05-07 14:04:15
楼主
在2007年底从资金面和情绪面看中国股市,牛市基调未改,基金仓位接近90%上限,因此预测股市或将进入5000-8000点区间。春节前开始唱“熊”,提示“牛转熊”风险,因为我们的宏观研究报告显示:股市的资金流量突然发生逆转,从2007年净流入1.3-1.5倍变为净流出1.5倍。

中国股市内在的投资价值主要还不是企业的经营价值,而是流动性导向的交易价值。股市的交易价值有两大支柱:一是市场情绪(信心),二是资金推动。因此,在股市资金面突然发生逆转之后,股市情绪面也随之逆转,股市急转直下,一度跌破3000点。

中国股市“失血症”未见好

股市的资金流量可以简单分为流入项和流出项,在流入项下,有新基金、老基金、新开户、QFII、私募,以及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等机构。由于没有宏观的股市资金流量监控,2007年底在货币政策从紧和控制“流动性泛滥”的政策基调下,基金发行“关闸”,QFII额度迟迟不放行,其它机构的投资额度几乎达到上限,结果在2008年初的两个月内,新增入市资金的八成以上是散户,所以我们看到在中石油回归后被套的绝大多数是散户。

反之,在股市资金的流出项下,有新股、再融资、“大小非”、可转债、印花税和佣金。股权分置改革在2008年进入第二阶段,即“大小非”限售股开始获得流通权,就在同时,新股发行在“打新”的欢呼声中一浪高过一浪,再融资的“重磅炸弹”也相继投入股市,资金的供求平衡迅速倒向流出。

这时我们看到,股市的资金面严重失衡,牛市的情绪面不断降温。如果不是“牛转熊”的危险如电闪雷鸣,我们是不会在春节前夕发出紧急预警的。然而,就像长沙火车站滞留的旅客一样,滞留的股民虽已有人骚动不安,但多数还沉浸在大牛市的晚会气氛中,期待又一个春节后的开门红。

此时,我们发出的熊市预警显得多么不合时宜!但是,投资人必须时刻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震荡,特别是在流动性导向的交易价值市场之中,投资价值本来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总会不辞而别。道讲有无相生,这恰是流动性金融资产的特性。2007年初,整个世界都在讨论流动性泛滥,一场次贷危机突然袭来,金融界整体陷入流动性不足;过去两年,中国股民高唱“死了都不卖”,如今突然间集体失声,痛感“不卖就得死”。

一个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演变为突如其来的股灾,市场的无形之手失灵了,由此引发了救市之争。救还是不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国股市的失血状态日趋严峻,这个残酷现实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于是,我想起美国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如晴空霹雳,金融监管却雷厉风行。那让人想到诗人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4月下旬,人们期盼已久的政府救市终于启动了,一时间仿佛云开雾散,不到20%的指数反弹麻醉剂一样,让人们忘记了几个月的煎熬和痛楚。但再回到股市资金的流量分析,资金净流出状态根本改变了吗?显然没有!虽然净流出量相对减缓,但依然是净流出。证监会、财政部和央行的协同行动,在股市资金的流入项下增加了新基金发行和QFII额度核准,在流出项下减少了印花税并约束了“大小非”,但是在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的门外,近300家公司排队,还有上千名保荐人在辛辛苦苦地跑客户……

新股“核准制”下的机构之善

中国股市18年,每年“添丁”近百,再有18年上市公司数量至少还会增加一倍。而美国纽交所300年才2760家上市公司,其中上市十年以上的约占一半。中国股市到300岁时会是什么样?若按照现在的上市速度,到时至少会有30000家上市公司。要是现在还看不出中国股市有“超生”的制度性缺陷,我们就忘记了当年经济学界的马寅初。

人需要计划生育,股市也一样。特别是在“核准制”下,我们鼓励超生,偏好融资,制造了一级市场的暴利,放大着二级市场的风险。新股发行的核准制,在新兴市场的早期阶段几乎是各国政府共同的选择,因为政府要维护股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希望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够有基本保障。管理层的从严监管与核准员的专业审核是核准制的两大支柱,客观上保证了“新生儿”的健康出生。但婴儿的健康未必等于家庭的和谐,中石油原来在香港市场降生时不到3块,几年后回归内地股市一开盘冲到48块,结果是让一个最赚钱的公司成了二级市场的“绞肉机”。

在股票市场上,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交易市场,如果我们能确认中国股市在现阶段的投资价值主要还是交易价值,就必须对二级市场的交易和流动性给予特别保护。反之,就要特别约束一级市场的发行暴利,因为发行暴利越高,交易价值就越低。通俗点说,如果一级市场肥瘦通吃,二级市场就只能“喝汤”了。

一级市场的发行暴利是怎么形成的呢?股票的发行最早只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后来有了华尔街的“梧桐树协议”,形成了职业中介。“核准制”出现后,职业中介之上有了监管与核准,投资银行的保荐人制度又引入了保荐人责任。在中国,新股上市经保荐人推荐进入核准程序,核准后的新股就有了两次溢价,一是保荐溢价,二是核准溢价,因为附加了保荐机构与核准机构的信用。交易所介入后,新股“摇号”披露当时市场供求,这在流动中形成溢价,又附加了交易所的信用。附加三个信用的新股,在上市发行的一瞬间集中诱发需求,形成相对的有限供给,再加上机构的信息优势,短期内创造了新股的供求失衡,演绎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新股不败一旦重复发生,市场心理必然为之所动,于是银行“打新”产品应运而生,又通过销售渠道附加上银行信用。但是,新股经过四次溢价进入二级市场之后,保荐机构、核准机构、交易所和银行家相继退出,环绕在新股之上的光环逐一消退,新股的虚拟溢价也就自然消失了。

中国股市的发行暴利其实是一种幻觉,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善意:保荐人的善意推荐,管理层的善意核准,交易所的善意分配,银行家的善意理财。每个环节的交易主体都为自己的客户谋取最大利益,结果却为二级市场上最多的客户设下了陷阱。所以,要真正解决中国股市的失血症,必须尽快启动一级市场发行制度的改革,让核准制的机构之善变为流动性的市场之善。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